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绪论 | 第10-16页 |
一、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 | 第10-11页 |
二、文献综述与学术史总结 | 第11-14页 |
三、核心概念之界定 | 第14-16页 |
第一章 南社作家群转型的社会文化背景 | 第16-32页 |
第一节 “抱薪救火”的清末新政 | 第16-21页 |
一、“社会重心”的巩固与失落 | 第16-17页 |
二、知识阶层与科举改废 | 第17-20页 |
三、公共空间与地方自治 | 第20-21页 |
第二节 舆论场上的“文战”:思潮与报刊 | 第21-27页 |
一、新民运动与革命思潮 | 第21-24页 |
二、维新报刊与革命报刊 | 第24-27页 |
第三节 知识界内的“学战”:教育与学术 | 第27-32页 |
一、科举教育与新式教育 | 第27-29页 |
二、国粹主义与西学潮流 | 第29-32页 |
第二章 南社作家群知识结构的转变 | 第32-48页 |
第一节 “引入”:融化新知的多方努力 | 第33-39页 |
一、“他山之石,可以攻玉”:引入新知的动机 | 第33-35页 |
二、译作并行:“融化”的具体所指 | 第35-39页 |
第二节 “改造”:整理国故的深重情结 | 第39-48页 |
一、“国学、国魂、国家”:文化冲突下的动机推演 | 第39-42页 |
二、改造成果:初具规模的“文学学科”与新思路下的“国学研究” | 第42-48页 |
第三章 南社作家群社会思想的转变 | 第48-62页 |
第一节 从“天下之中”到“世界一隅”:近现代民族共同体的打造 | 第48-53页 |
一、南社作家笔下基于“天下”观的种族主义立场 | 第48-50页 |
二、南社作家笔下由殖民危机诱发的近现代民族共同体意识 | 第50-51页 |
三、南社作家笔下近现代民族共同体的形成要素 | 第51-53页 |
第二节 自“辅佐君王”到“觉醒民众”:自我实现途径的变动 | 第53-59页 |
一、南社作家“觉民”姿态的确立 | 第54-55页 |
二、南社作家对“觉民”资源的征引 | 第55-56页 |
三、南社作家对“觉民”方法的总结 | 第56-59页 |
第三节 由“君主专制”到“民主共和”:政治价值的新追求 | 第59-62页 |
一、颠覆君权,保障民权的南社作家 | 第59-60页 |
二、建设、巩固共和政体的南社作家 | 第60-62页 |
第四章 南社作家群社会身份的转变 | 第62-86页 |
第一节 “潮起”:革命语境中的社群形成 | 第63-72页 |
一、南社之渐兴:革命宣传家之集结 | 第63-68页 |
二、南社之鼎盛:“革命”呼告之迭起 | 第68-72页 |
第二节 “潮落”:现实压力下的社群分化 | 第72-86页 |
一、政客与烈士:革命者身份的延续 | 第72-77页 |
二、教育家与研究者:身处教育、学术领域的南社作家 | 第77-81页 |
三、言论家和文艺家:身处新闻、文艺领域的南社作家 | 第81-86页 |
结语 | 第86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4页 |
后记 | 第94-96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96-9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