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徽铜陵地区晚中生代早晚两期侵入岩浆作用及其与成矿作用关系
| 致谢 | 第7-8页 |
| 中文摘要 | 第8-9页 |
| ABSTRACT | 第9-10页 |
| 第一章 前言 | 第15-21页 |
| 1.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| 1.1.1 选题依据 | 第15页 |
| 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5-16页 |
| 1.2 研究现状 | 第16-17页 |
| 1.2.1 区域岩浆作用 | 第16-17页 |
| 1.2.2 区域成矿作用 | 第17页 |
| 1.3 研究方法与主要工作 | 第17-21页 |
| 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7-18页 |
| 1.3.2 研究方法 | 第18-19页 |
| 1.3.3 主要成果 | 第19-21页 |
|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| 第21-27页 |
| 2.1 大地构造位置 | 第21-22页 |
| 2.2 地层 | 第22-24页 |
| 2.3 构造 | 第24页 |
| 2.4 岩浆岩 | 第24-27页 |
| 2.4.1 岩石类型 | 第24-25页 |
| 2.4.2 空间分布 | 第25-27页 |
| 第三章 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| 第27-41页 |
| 3.1 样品采集与测试方法 | 第27-30页 |
| 3.1.1 岩体及岩石特征 | 第28页 |
| 3.1.2 测试方法 | 第28-30页 |
| 3.2 样品特征与测试结果 | 第30-38页 |
| 3.3 侵入岩的时空分布 | 第38-39页 |
| 3.4 区域岩浆岩同位素地质年龄 | 第39-41页 |
| 第四章 岩石地球化学 | 第41-57页 |
| 4.1 测试方法 | 第41页 |
| 4.2 测试结果 | 第41-44页 |
| 4.2.1 主量元素 | 第41-43页 |
| 4.2.2 微量元素 | 第43页 |
| 4.2.3 稀土元素 | 第43-44页 |
| 4.3 区域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| 第44-45页 |
| 4.4 成岩机制与构造背景 | 第45-57页 |
| 第五章 矿床地质特征 | 第57-66页 |
| 5.1 金子圩铜-钼矿床 | 第58-60页 |
| 5.2 桂花冲铜矿床 | 第60-62页 |
| 5.3 焦冲金-硫矿床 | 第62-63页 |
| 5.4 荷花山铅锌矿床 | 第63-66页 |
| 第六章 流体演化与同位素地球化学 | 第66-89页 |
| 6.1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| 第66-78页 |
| 6.1.1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| 第66页 |
| 6.1.2 成矿阶段 | 第66-68页 |
| 6.1.3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| 第68-70页 |
| 6.1.4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| 第70-76页 |
| 6.1.5 包裹体激光拉曼光谱分析 | 第76-78页 |
| 6.2 同位素地球化学 | 第78-83页 |
| 6.2.1 H-O同位素 | 第78-79页 |
| 6.2.2 C-O同位素 | 第79-80页 |
| 6.2.3 S同位素 | 第80-82页 |
| 6.2.4 Pb同位素 | 第82-83页 |
| 6.3 RE-OS同位素地质年代学 | 第83-84页 |
| 6.4 成矿流体演化与物质来源 | 第84-85页 |
| 6.4.1 成矿流体演化 | 第84-85页 |
| 6.4.2 成矿物质来源 | 第85页 |
| 6.5 成矿作用与成矿类型 | 第85-89页 |
| 第七章 结论 | 第89-91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91-100页 |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 | 第100-10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