渤海辽西凹陷北洼古近系沙河街组有利储层主控因素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| 第10-13页 |
1.2.1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2 研究区储层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| 第12-13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| 第14页 |
1.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| 第14-15页 |
1.6 取得的主要成果与认识 | 第15-17页 |
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| 第17-22页 |
2.1 地层特征 | 第17-19页 |
2.2 构造特征 | 第19-20页 |
2.2.1 构造格局 | 第19-20页 |
2.2.2 构造演化 | 第20页 |
2.3 沉积演化特征 | 第20-22页 |
第3章 沉积相特征 | 第22-35页 |
3.1 沉积相识别标志 | 第22-28页 |
3.1.1 沉积构造标志 | 第22-24页 |
3.1.2 测井相分析 | 第24-25页 |
3.1.3 取心段沉积微相分析 | 第25-28页 |
3.2 单井沉积微相及连井横向对比特征 | 第28-35页 |
3.2.1 单井沉积微相特征 | 第28-30页 |
3.2.2 连井剖面特征 | 第30-33页 |
3.2.3 沉积相平面分布 | 第33-35页 |
第4章 储层岩石学及储集性特征 | 第35-56页 |
4.1 沙河街组岩石学特征 | 第35-47页 |
4.1.1 沙三段岩石学特征 | 第35-39页 |
4.1.2 沙二段岩石学特征 | 第39-43页 |
4.1.3 沙一段岩石学特征 | 第43-47页 |
4.2 储集性特征 | 第47-56页 |
4.2.1 孔隙类型 | 第48-51页 |
4.2.2 物性特征 | 第51-55页 |
4.2.3 孔隙结构 | 第55-56页 |
第5章 砂岩成岩作用特征 | 第56-72页 |
5.1 成岩作用类型 | 第56-65页 |
5.1.1 压实作用 | 第56-58页 |
5.1.2 胶结作用 | 第58-62页 |
5.1.3 交代作用 | 第62页 |
5.1.4 溶蚀作用 | 第62-65页 |
5.2 最终成岩阶段确定 | 第65-67页 |
5.3 成岩演化序列及孔隙演化 | 第67-72页 |
5.3.1 成岩演化序列 | 第67-69页 |
5.3.2 孔隙演化 | 第69-72页 |
第6章 有利储层主控因素分析 | 第72-79页 |
6.1 储层分类评价标准 | 第72-75页 |
6.1.1 测试井含油状况统计分析法 | 第72-73页 |
6.1.2 经验统计法 | 第73页 |
6.1.3 测井储层参数分析法 | 第73-75页 |
6.2 有利储层主控因素 | 第75-79页 |
6.2.1 填隙物对储层的影响 | 第75-76页 |
6.2.2 沉积微相对储层的影响 | 第76-77页 |
6.2.3 压实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| 第77-78页 |
6.2.4 溶蚀作用对储层的影响 | 第78-79页 |
结论 | 第79-81页 |
致谢 | 第81-8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2-8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