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选题依据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4页 |
1.2.1 烃源岩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2 烃源岩研究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4-16页 |
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| 第16-25页 |
2.1 研究区位置 | 第16页 |
2.2 区域地层概况 | 第16-21页 |
2.3 区域构造演化 | 第21-23页 |
2.3.1 大地构造位置 | 第21-22页 |
2.3.2 区域构造演化 | 第22页 |
2.3.3 区域深大断裂 | 第22-23页 |
2.4 区域沉积背景 | 第23-25页 |
2.4.1 研究区下石炭统炎方组沉积背景 | 第24页 |
2.4.2 研究区下石炭统万寿山组沉积背景 | 第24页 |
2.4.3 研究区下石炭统梓门桥组及大埔组沉积背景 | 第24-25页 |
第3章 研究区烃源岩特征及分布规律 | 第25-35页 |
3.1 样品情况及实验分析 | 第25-27页 |
3.1.1 样品情况 | 第25-26页 |
3.1.2 实验分析 | 第26-27页 |
3.2 烃源岩有机质丰度 | 第27-30页 |
3.3 烃源岩有机质类型 | 第30-32页 |
3.4 烃源岩有机质成熟度 | 第32-33页 |
3.5 烃源岩分布规律 | 第33-35页 |
第4章 万寿山组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| 第35-48页 |
4.1 万寿山组岩性特征研究 | 第35-38页 |
4.1.1 岩性基本特征 | 第35-36页 |
4.1.2 岩性区域变化特征 | 第36-38页 |
4.2 万寿山组沉积相特征研究 | 第38-45页 |
4.2.1 颜色特征 | 第38页 |
4.2.2 沉积构造标志 | 第38-39页 |
4.2.3 沉积相类型分析 | 第39-45页 |
4.3 万寿山组沉积相演化规律 | 第45-48页 |
4.3.1 垂向演化特征 | 第45-47页 |
4.3.2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| 第47-48页 |
第5章 万寿山组烃源岩沉积环境分析 | 第48-63页 |
5.1 微量元素特征 | 第48-51页 |
5.1.1 古氧相 | 第48-49页 |
5.1.2 古盐度与古水深 | 第49-51页 |
5.2 稀土元素 | 第51-55页 |
5.2.1 稀土元素含量特征 | 第51-53页 |
5.2.2 稀土元素分异特征 | 第53-55页 |
5.3 烃源岩饱和烃生物标志特征 | 第55-60页 |
5.3.1 正构烷烃 | 第55-56页 |
5.3.2 类异戊二烯烃 | 第56-57页 |
5.3.3 萜类化合物 | 第57-58页 |
5.3.4 甾烷类化合物 | 第58-60页 |
5.4 不同沉积环境烃源岩特征分析 | 第60-63页 |
第6章 结论 | 第63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72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