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第一章 引言 | 第9-22页 |
1.1 淡水蚌类的生态功能与生活史 | 第9-11页 |
1.1.1 淡水蚌类的生态功能 | 第9-10页 |
1.1.2 淡水蚌类的生活史 | 第10-11页 |
1.2 淡水蚌类物种多样性及分布 | 第11-14页 |
1.2.1 全球淡水蚌类物种多样性 | 第11-12页 |
1.2.2 美国淡水蚌类的物种多样性 | 第12-13页 |
1.2.3 中国淡水蚌类的物种多样性 | 第13-14页 |
1.3 淡水蚌类濒危状况与保护 | 第14-15页 |
1.3.1 淡水蚌类濒危状况 | 第14-15页 |
1.3.2 淡水蚌类资源的保护 | 第15页 |
1.4 影响蚌类生长状况的几大因素 | 第15-18页 |
1.4.1 栖息地特征及其环境变化 | 第15-16页 |
1.4.2 外来物种的不当引入 | 第16-17页 |
1.4.3 全球变暖 | 第17-18页 |
1.5 淡水蚌类年龄的鉴定 | 第18-20页 |
1.5.1 淡水蚌类年龄鉴定的历史 | 第18页 |
1.5.2 淡水蚌类年龄鉴定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5.3 淡水蚌类贝壳生长线 | 第19-20页 |
1.6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、意义及思路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| 第22-27页 |
2.1 研究地点 | 第22-23页 |
2.2 实验材料 | 第23-24页 |
2.3 方法 | 第24-27页 |
2.3.1 贝壳形态参数的测量 | 第24页 |
2.3.2 贝壳切片的制备 | 第24-25页 |
2.3.3 切片的观察 | 第25-26页 |
2.3.4 电镜切片的制备 | 第26页 |
2.3.5 数据处理 | 第26-27页 |
第三章 结果 | 第27-57页 |
3.1 年龄的鉴定 | 第27-30页 |
3.1.1 内部切片法确定蚌类的年龄 | 第27-28页 |
3.1.2 20种淡水蚌的年龄生长线特征 | 第28-30页 |
3.2 贝壳形态参数关系 | 第30-35页 |
3.2.1 壳长与壳高、壳宽的关系 | 第30-32页 |
3.2.2 壳长与壳重的关系 | 第32-35页 |
3.3 年龄与生长 | 第35-47页 |
3.3.1 鄱阳湖20种淡水蚌类判定的最大年龄与测量的最大壳长 | 第35-37页 |
3.3.2 壳长与年龄的关系 | 第37-40页 |
3.3.3 年龄与壳年增长的关系 | 第40-42页 |
3.3.4 年龄与壳长生长的关系 | 第42-43页 |
3.3.5 年龄与壳重的关系 | 第43-47页 |
3.4 种群年龄组成 | 第47-50页 |
3.5 濒危物种的年龄与生长 | 第50-54页 |
3.5.1 龙骨蛏蚌的简介 | 第50-52页 |
3.5.2 壳长与壳高、壳宽的关系 | 第52页 |
3.5.3 壳长与年龄的关系 | 第52-53页 |
3.5.4 年龄与壳重的关系 | 第53页 |
3.5.5 龙骨蛏蚌的生长分析 | 第53-54页 |
3.6 淡水蚌类贝壳的扫描电镜观察 | 第54-57页 |
3.6.1 引言 | 第54页 |
3.6.2 棱柱层 | 第54-55页 |
3.6.3 珍珠层 | 第55-57页 |
第四章 讨论 | 第57-60页 |
4.1 外壳年轮与内部年龄的比较 | 第57页 |
4.2 伪年轮 | 第57页 |
4.3 淡水蚌类的寿命与最大理论长度 | 第57-58页 |
4.4 珍珠层结构的成因 | 第58页 |
4.5 壳层结构在蚌科分类中的意义 | 第58页 |
4.6 鄱阳湖淡水蚌类的保护对策 | 第58-60页 |
第五章 结论 | 第60-61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60-61页 |
(1) 推测最大年龄与最大理论壳长 | 第60页 |
(2) 淡水蚌类的生长速度与濒危物种的年龄生长分析 | 第60页 |
(3) 淡水蚌类贝壳的扫描电镜观察 | 第60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图版Ⅰ 贝壳棱柱层细微结构 | 第67-69页 |
图版Ⅱ 贝壳珍珠层细微结构 | 第69-7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7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