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发展概况 | 第12-17页 |
1.2.1 APF控制策略的发展 | 第14-15页 |
1.2.2 谐波检测技术的发展 | 第15-16页 |
1.2.3 锁相环技术的发展 | 第16-17页 |
1.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| 第17-19页 |
第2章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工作机理与谐波检测方法 | 第19-30页 |
2.1 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基本原理介绍 | 第19-23页 |
2.1.1 并联型APF拓扑结构详述 | 第21-22页 |
2.1.2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| 第22-23页 |
2.2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数学模型 | 第23-26页 |
2.2.1 坐标变换的基本原理 | 第23-24页 |
2.2.2 三相三线制APF的数学模型 | 第24-26页 |
2.3 谐波和无功电流的检测方法 | 第26-29页 |
2.3.1 基于快速傅里叶变换的谐波检测法 | 第27-28页 |
2.3.2 基于瞬时无功功率理论的ip-iq电流检测法 | 第28-29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9-30页 |
第3章 基于FFT的自适应PR控制策略的研究 | 第30-39页 |
3.1 比例谐振控制器 | 第30-34页 |
3.1.1 PR控制器的参数设计 | 第32-33页 |
3.1.2 数字控制中PR控制器的离散化 | 第33-34页 |
3.2 基于PR控制器的APF控制策略的设计 | 第34-36页 |
3.3 基于自适应控制策略的APF设计 | 第36-38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8-39页 |
第4章 系统的仿真与验证 | 第39-52页 |
4.1 并联型有源电力滤波器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39-43页 |
4.1.1 总体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39-40页 |
4.1.2 APF各子模块仿真模型的建立 | 第40-43页 |
4.2 软件同步锁相环SRF-PLL | 第43-46页 |
4.2.1 软件同步锁相环SRF-PLL的工作原理 | 第43-45页 |
4.2.2 SRF-PLL的仿真研究 | 第45-46页 |
4.3 基于FFT的自适应电流环仿真结果分析 | 第46-51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5章 基于FFT的APF控制系统设计 | 第52-69页 |
5.1 硬件设计 | 第53-59页 |
5.1.1 控制单元设计 | 第53-58页 |
5.1.2 功率单元设计 | 第58-59页 |
5.2 软件设计 | 第59-68页 |
5.2.1 主程序设计 | 第60-61页 |
5.2.2 中断程序设计 | 第61-64页 |
5.2.3 通讯部分设计 | 第64-66页 |
5.2.4 I/O接口设计 | 第66-67页 |
5.2.5 交互界面设计 | 第67-68页 |
5.3 本章小结 | 第68-69页 |
第6章 系统实验研究 | 第69-77页 |
6.1 实验平台搭建 | 第69-70页 |
6.2 实验结果分析 | 第70-76页 |
6.2.1 软件同步锁相环相位检测 | 第70页 |
6.2.2 实验分析 | 第70-76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76-77页 |
结论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2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获得成果 | 第82-83页 |
致谢 | 第8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