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| 第9-10页 |
引言 | 第10-12页 |
第1章 资料与方法 | 第12-21页 |
1.1 病例选择 | 第12页 |
1.2 诊断标准 | 第12-13页 |
1.2.1 西医诊断标准 | 第12页 |
1.2.2 中医诊断标准 | 第12-13页 |
1.3 纳入标准 | 第13页 |
1.4 排除标准 | 第13页 |
1.5 研究方法 | 第13-21页 |
1.5.1 问卷调查表填写 | 第13-14页 |
1.5.2 主要通过手法复位进行诊治 | 第14-15页 |
1.5.3 辅助检查 | 第15-16页 |
1.5.4 观察指标 | 第16页 |
1.5.5 统计学方法 | 第16页 |
1.5.6 结果 | 第16-21页 |
第2章 讨论 | 第21-31页 |
2.1 机制 | 第21页 |
2.2 受累半规管分析 | 第21-22页 |
2.3 年龄因素相关分析 | 第22页 |
2.4 高血压相关性分析 | 第22-23页 |
2.5 糖尿病相关性分析 | 第23页 |
2.6 中耳炎相关性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7 梅尼埃相关性分析 | 第24页 |
2.8 偏头痛相关性分析 | 第24页 |
2.9 失眠相关性分析 | 第24-25页 |
2.10 头颅外伤相关性分析 | 第25页 |
2.11 中医辨证分型 | 第25-26页 |
2.12 BPPV诊断的相关讨论 | 第26页 |
2.12.1 可能性诊断 | 第26页 |
2.12.2 存在争议的综合征 | 第26页 |
2.13 治疗 | 第26-28页 |
2.13.1 手法复位 | 第26-27页 |
2.13.2 机器复位 | 第27页 |
2.13.3 其他治疗方法 | 第27-28页 |
2.14 中医认识 | 第28-31页 |
2.14.1 病因病机 | 第28-29页 |
2.14.2 治法方药 | 第29-31页 |
结论 | 第31-32页 |
问题 | 第32页 |
展望 | 第32-33页 |
致谢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6页 |
技术路线图 | 第36-37页 |
文献综述 | 第37-4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附表 | 第44-49页 |
附表一 | 第44-46页 |
附表二 | 第46-48页 |
附件3: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、专著及科研成果(示例)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