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8页 |
Abstract | 第8-9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云高参数的重要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云高探测的相关研究进展 | 第11-19页 |
1.2.1 云高测量的物理基础 | 第11-14页 |
1.2.2 地基主动遥感设备探测云高研究 | 第14-15页 |
1.2.3 地基被动遥感设备探测云高研究 | 第15-16页 |
1.2.4 无线电探空数据的云高判定方法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2.5 星载雷达和辐射计的云高反演研究 | 第17-19页 |
1.3 研究目的、内容与章节安排 | 第19-22页 |
1.3.1 研究目的 | 第19-20页 |
1.3.2 研究内容与章节安排 | 第20-22页 |
第二章 地基毫米波雷达等各种仪器的云高判定方法概述 | 第22-44页 |
2.1 Ka波段地基毫米波雷达云高探测原理 | 第22-30页 |
2.1.1 雷达系统简介与探测能力估算 | 第22-25页 |
2.1.2 毫米波雷达云高判定算法 | 第25-30页 |
2.2 激光云高仪消光系数反演及云底高度的测量 | 第30-31页 |
2.3 无线电探空云高判定算法 | 第31-37页 |
2.4 FY-2卫星云顶温度反演原理及云顶高度的计算 | 第37-39页 |
2.4.1 星载辐射计红外窗区反演云顶温度的基本理论 | 第37-38页 |
2.4.2 FY卫星云顶温度反演方案 | 第38页 |
2.4.3 利用FY-2卫星CTT产品计算云顶高度的方法 | 第38-39页 |
2.5 地基红外传感器云底高度的判定 | 第39-43页 |
2.5.1 云检测方法 | 第39-43页 |
2.5.2 用IRT亮温计算云底高度 | 第43页 |
2.6 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三章 地基毫米波雷达云高探测能力分析 | 第44-58页 |
3.1 引言 | 第44页 |
3.2 毫米波雷达云高判定个例 | 第44-45页 |
3.3 北京地区毫米波雷达云垂直结构探测的统计分析 | 第45-51页 |
3.3.1 数据样本分析 | 第45-47页 |
3.3.2 云层数统计特征及不同云层数的云高统计分析 | 第47-49页 |
3.3.3 不同高度类型云高统计特征 | 第49页 |
3.3.4 云高的季节变化特征 | 第49-51页 |
3.4 毫米波雷达与激光云高仪云高观测对比分析 | 第51-57页 |
3.4.1 激光云高仪云垂直结构观测能力分析 | 第51-54页 |
3.4.2 激光云高仪与毫米波雷达云底高度探测一致性分析 | 第54-57页 |
3.5 小结 | 第57-58页 |
第四章 无线电气球探空与地基毫米波雷达云垂直结构探测的一致性分析 | 第58-70页 |
4.1 引言 | 第58-59页 |
4.2 仪器与资料 | 第59-60页 |
4.3 毫米波雷达与探空观测的时空匹配问题 | 第60-62页 |
4.4 一致性分析 | 第62-68页 |
4.4.1 个例分析 | 第62-64页 |
4.4.2 统计分析 | 第64-67页 |
4.4.3 毫米波雷达和探空云顶高度差异的进一步分析 | 第67-68页 |
4.5 小结 | 第68-70页 |
第五章 FY-2卫星与地基毫米波雷达云顶高度探测的对比验证 | 第70-92页 |
5.1 引言 | 第70-71页 |
5.2 FY-2与毫米波雷达观测的时空匹配 | 第71页 |
5.3 对比验证分析 | 第71-87页 |
5.3.1 CTT资料 | 第71-72页 |
5.3.2 云检测的一致性分析 | 第72-79页 |
5.3.3 云顶高度平均值及相关性分析 | 第79-83页 |
5.3.4 一次云变化过程的云顶高度对比个例分析 | 第83-85页 |
5.3.5 不同高度类型云的云顶高度对比分析 | 第85-87页 |
5.4 针对高云的FY-2云顶高度的订正 | 第87-91页 |
5.4.1 用红外窗区和水汽两通道测值订正云顶高度的物理基础 | 第87-89页 |
5.4.2 FY-2云顶高度的订正方案 | 第89页 |
5.4.3 订正结果 | 第89-91页 |
5.5 小结 | 第91-92页 |
第六章 地基红外传感器与毫米波雷达云底高度探测的对比分析 | 第92-106页 |
6.1 引言 | 第92-93页 |
6.2 仪器与数据 | 第93-95页 |
6.3 红外亮温传感器与毫米波雷达云底高度的对比分析 | 第95-105页 |
6.3.1 云检测的一致性分析 | 第95-98页 |
6.3.2 云底高度比较个例分析 | 第98-100页 |
6.3.3 云底高度平均值及相关性分析 | 第100-105页 |
6.4 小结 | 第105-106页 |
第七章 北京地区云高综合数据集构建初探 | 第106-116页 |
7.1 引言 | 第106页 |
7.2 云高综合数据集(CChD)构建方案 | 第106-108页 |
7.3 2016年北京地区云高综合数据集及其评估 | 第108-114页 |
7.3.1 2016年北京地区CChD构建结果 | 第108-111页 |
7.3.2 CChD对比分析评估 | 第111-114页 |
7.4 小结 | 第114-116页 |
第八章 总结与讨论 | 第116-122页 |
8.1 总结 | 第116-119页 |
8.2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点 | 第119-120页 |
8.3 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| 第120-12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22-134页 |
致谢 | 第134-136页 |
作者简介 | 第136-13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