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8页 |
1.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0-15页 |
1.2.1 边坡裂隙的研究现状 | 第10页 |
1.2.2 扩展有限元研究现状 | 第10-12页 |
1.2.3 黄土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4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综述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| 第15-18页 |
1.3.1 研究内容 | 第15-16页 |
1.3.2 技术路线 | 第16-18页 |
第二章 黄土边坡裂隙成因分析 | 第18-29页 |
2.1 黄土边坡裂隙概述 | 第18页 |
2.2 卸荷裂隙 | 第18-21页 |
2.2.1 卸荷裂隙基本特征 | 第18-19页 |
2.2.2 卸荷裂隙的力学机理 | 第19-21页 |
2.3 黄土的构造节理 | 第21-24页 |
2.3.1 构造节理的基本特征 | 第21-23页 |
2.3.2 黄土边坡沿构造节理失稳的力学模型 | 第23-24页 |
2.4 黄土的垂直节理 | 第24-29页 |
2.4.1 黄土垂直节理的基本特征 | 第24-25页 |
2.4.2 黄土垂直节理的形成过程及力学机理 | 第25-29页 |
第三章 基于XFEM的边坡卸荷裂隙发育规律研究 | 第29-44页 |
3.1 扩展有限元简介 | 第29-32页 |
3.1.1 概述 | 第29页 |
3.1.2 扩展有限元的基本原理 | 第29页 |
3.1.3 节点增强(富集)函数 | 第29-31页 |
3.1.4 虚功方程 | 第31页 |
3.1.5 积分方案 | 第31-32页 |
3.2 简单黄土边坡卸荷裂隙形成的模拟 | 第32-37页 |
3.2.1 模型的建立 | 第32页 |
3.2.2 边界及初始条件 | 第32页 |
3.2.3 本构关系及模型参数的选取 | 第32-35页 |
3.2.4 计算结果分析 | 第35-37页 |
3.3 边坡卸荷裂隙发育的影响因素 | 第37-42页 |
3.3.1 概述 | 第37-38页 |
3.3.2 边坡高度 | 第38-39页 |
3.3.3 边坡坡度 | 第39-41页 |
3.3.4 抗拉强度 | 第41-42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2-44页 |
第四章 裂隙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4-60页 |
4.1 强度折减法及其在ABAQUS中的实现 | 第44-45页 |
4.1.1 概述 | 第44页 |
4.1.2 强度折减法 | 第44-45页 |
4.1.3 强度折减法在ABAQUS中的实现 | 第45页 |
4.2 无裂隙边坡稳定性 | 第45-49页 |
4.2.1 模型的建立 | 第45-46页 |
4.2.2 模型参数的选取 | 第46-47页 |
4.2.3 计算结果及分析 | 第47-49页 |
4.3 垂直裂隙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| 第49-55页 |
4.3.1 垂直裂隙距塬边的距离 | 第49-52页 |
4.3.2 垂直裂隙的深度 | 第52-55页 |
4.4 倾斜裂隙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| 第55-58页 |
4.4.1 倾向背离塬边的裂隙 | 第55-56页 |
4.4.2 倾向塬边的裂隙 | 第56-58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58-60页 |
第五章 白鹿塬石家道村滑坡边坡裂隙及其对滑坡形成的影响 | 第60-73页 |
5.1 白鹿塬石家道滑坡工程概况 | 第60-61页 |
5.2 滑坡地区工程地质及环境条件 | 第61-63页 |
5.2.1 地形地貌 | 第61-62页 |
5.2.2 地质条件 | 第62页 |
5.2.3 降雨因素 | 第62-63页 |
5.3 白鹿塬石家道村滑坡裂隙情况 | 第63-66页 |
5.3.1 灞桥平硐情况简介 | 第63-65页 |
5.3.2 边坡内部含水量变化 | 第65-66页 |
5.4 边坡裂隙对石家道滑坡的影响 | 第66-72页 |
5.4.1 无裂隙情况下边坡的稳定性 | 第66-69页 |
5.4.2 实际裂隙情况下边坡的稳定性 | 第69-72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2-73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3-75页 |
结论 | 第73-74页 |
展望 | 第74-7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5-79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79-80页 |
致谢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