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19页 |
1.1 无线多跳网络及其协作通信方式概述 | 第11页 |
1.2 网络编码概述 | 第11-13页 |
1.3 研究现状及问题提出 | 第13-16页 |
1.3.1 物理层网络编码研究背景 | 第13页 |
1.3.2 介质访问控制(MAC)机制 | 第13-15页 |
1.3.3 无线仿真器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4 课题来源 | 第16页 |
1.5 论文主要工作和内容安排 | 第16-19页 |
1.5.1 论文主要工作 | 第16页 |
1.5.2 内容安排 | 第16-19页 |
第2章 物理层网络编码 | 第19-25页 |
2.1 物理层网络编码原理 | 第19-20页 |
2.2 单向流模式PNC | 第20-21页 |
2.3 两种不同的中继编码方式 | 第21-23页 |
2.3.1 放大转发方式PNC | 第21-22页 |
2.3.2 去噪转发方式PNC | 第22-23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基于C++的无线仿真器设计与实现 | 第25-45页 |
3.1 仿真平台简介 | 第25页 |
3.2 仿真框架的设计和实现 | 第25-33页 |
3.2.1 离散事件仿真器原理 | 第26页 |
3.2.2 仿真内核设计和实现过程 | 第26-29页 |
3.2.3 基本通信要素的设计与实现 | 第29-31页 |
3.2.4 网络配置模块 | 第31-32页 |
3.2.5 仿真框架整体流程 | 第32-33页 |
3.3 物理层仿真设计 | 第33-39页 |
3.3.1 无线信道模型 | 第34页 |
3.3.2 干扰管理 | 第34-36页 |
3.3.3 数据包发送和接收过程 | 第36-39页 |
3.4 数据链路层协议 | 第39-42页 |
3.5 整体流程和性能分析 | 第42-43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4章 支持双向流模式PNC的MAC协议设计和仿真验证 | 第45-71页 |
4.1 问题描述及面临的挑战 | 第45-47页 |
4.1.1 进行编码的数据包的个数 | 第45-46页 |
4.1.2 数据流类型及编码方式 | 第46页 |
4.1.3 协议设计面临的挑战 | 第46-47页 |
4.2 判别PNC机会 | 第47-52页 |
4.2.1 数据包队列 | 第47-49页 |
4.2.2 检查PNC机会 | 第49-50页 |
4.2.3 选择要发送的数据包和中继方式 | 第50-52页 |
4.3 PNC-MAC中数据包交换原理 | 第52-59页 |
4.3.1 数据包交换过程 | 第52-54页 |
4.3.2 异常处理 | 第54-56页 |
4.3.3 NAV设置 | 第56-58页 |
4.3.4 采用传统传输方式 | 第58页 |
4.3.5 整体状态变换 | 第58-59页 |
4.4 帧格式定义 | 第59-61页 |
4.5 仿真实现和性能分析 | 第61-69页 |
4.5.1 轮型拓扑 | 第61-63页 |
4.5.2 线型拓扑 | 第63-67页 |
4.5.3 随机拓扑 | 第67-69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9-71页 |
第5章 支持单向流模式PNC的MAC协议设计与仿真验证 | 第71-83页 |
5.1 问题提出 | 第71-72页 |
5.2 OPNC-MAC的数据包交换过程 | 第72-73页 |
5.2.1 初始化PNC过程 | 第72-73页 |
5.2.2 OPNC-MAC的数据包发送过程 | 第73页 |
5.3 中继方式选择 | 第73-77页 |
5.3.1 第一级中继方式判定 | 第74页 |
5.3.2 信号分析 | 第74-75页 |
5.3.3 第二级中继方式选择和异常处理 | 第75-77页 |
5.4 仿真实现和性能分析 | 第77-81页 |
5.4.1 轮型拓扑 | 第78-79页 |
5.4.2 #型拓扑 | 第79-81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81-83页 |
第6章 结束语 | 第83-85页 |
6.1 论文工作总结 | 第83-84页 |
6.2 未来工作展望 | 第84-8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5-89页 |
致谢 | 第89-91页 |
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成果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