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0-15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1-12页 |
1.2.1 降水形态分离研究 | 第11-12页 |
1.2.2 降雪相关研究 | 第12页 |
1.3 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| 第12-13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1.4.1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3页 |
1.4.2 本文技术路线 | 第13-15页 |
2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方法 | 第15-21页 |
2.1 研究区概况 | 第15-16页 |
2.2 数据来源 | 第16页 |
2.3 研究方法 | 第16-21页 |
2.3.1 Mann-Kendall非参数趋势检验 | 第16-17页 |
2.3.2 反距离权重插值法 | 第17-18页 |
2.3.3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 | 第18-19页 |
2.3.4 随机森林模型 | 第19页 |
2.3.5 模型精度评价指标 | 第19-21页 |
3 降水形态分离及时空变化 | 第21-32页 |
3.1 降水形态分离方法 | 第21-25页 |
3.1.1 频率求交法结果与分析 | 第21-25页 |
3.1.2 概率保证法结果与分析 | 第25页 |
3.2 临界气温和阈值温度变化分析 | 第25-27页 |
3.3 不同降水形态时空变化 | 第27-30页 |
3.3.1 时间变化分析 | 第27-28页 |
3.3.2 空间变化分析 | 第28-30页 |
3.4 小结 | 第30-32页 |
4 天山山区降雪量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2-40页 |
4.1 预测变量重要性辨析 | 第32-33页 |
4.2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模拟 | 第33-34页 |
4.3 随机森林模型模拟 | 第34-35页 |
4.4 降雪影响因素分析 | 第35-38页 |
4.4.1 主要影响因子 | 第35-37页 |
4.4.2 其他影响因子 | 第37-38页 |
4.5 小结 | 第38-40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40-42页 |
5.1 主要结论 | 第40-41页 |
5.2 不足与展望 | 第41-42页 |
致谢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8页 |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4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