致谢 | 第7-8页 |
摘要 | 第8-9页 |
abstract | 第9页 |
第一章 文献综述 | 第15-25页 |
1.1 猕猴桃采后常见病害 | 第15-16页 |
1.1.1 猕猴桃概况 | 第15页 |
1.1.2 猕猴桃的食疗价值 | 第15页 |
1.1.3 猕猴桃采后常见真菌病害 | 第15-16页 |
1.2 灰霉和拟茎点病原菌 | 第16-18页 |
1.2.1 拟茎点霉菌生物学特性及其研究进展 | 第16页 |
1.2.2 灰霉菌生物学特性及其研究进展 | 第16-18页 |
1.3 果蔬采后保鲜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8-20页 |
1.3.1 化学保鲜技术 | 第18页 |
1.3.2 物理保鲜技术 | 第18-19页 |
1.3.3 生物保鲜技术 | 第19-20页 |
1.4 姜黄素及其抑菌机理的研究现状 | 第20-22页 |
1.4.1 姜黄素简介 | 第20-21页 |
1.4.2 姜黄素的提取方法 | 第21页 |
1.4.3 姜黄素的抗氧化作用 | 第21-22页 |
1.4.4 姜黄素的抗炎作用 | 第22页 |
1.4.5 姜黄素的防腐作用 | 第22页 |
1.5 ROS的检测机理 | 第22-23页 |
1.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23-25页 |
第二章 材料与设备 | 第25-31页 |
2.1 实验材料 | 第25页 |
2.1.1 猕猴桃 | 第25页 |
2.1.2 病原真菌 | 第25页 |
2.1.3 姜黄素 | 第25页 |
2.2 常用试剂与仪器 | 第25-31页 |
2.2.1 常用生化试剂 | 第25-26页 |
2.2.2 主要仪器与设备 | 第26-27页 |
2.2.3 常用试剂盒 | 第27页 |
2.2.4 常用试剂配方和配置方法 | 第27-31页 |
第三章 病原菌分离纯化鉴定 | 第31-35页 |
3.1 猕猴桃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 | 第31页 |
3.2 病原菌的回接 | 第31页 |
3.3 病原菌的鉴定 | 第31-33页 |
3.3.1 CTAB提取液的配制 | 第31页 |
3.3.2 病原菌DNA的提取 | 第31-32页 |
3.3.3 PCR扩增 | 第32页 |
3.3.4 琼脂糖凝胶的制备 | 第32-33页 |
3.3.5 电泳 | 第33页 |
3.3.6 测序 | 第33页 |
3.3.7 菌株的保存 | 第33页 |
3.4 实验结果 | 第33-35页 |
第四章 姜黄素对猕猴桃发病情况的影响 | 第35-39页 |
4.1 不同浓度姜黄素对病原菌在猕猴桃上生长的影响 | 第35页 |
4.1.1 不同浓度姜黄素溶液的选择和配置 | 第35页 |
4.1.2 猕猴桃接种病原菌的处理 | 第35页 |
4.2 实验结果 | 第35-39页 |
4.2.1 姜黄素处理对猕猴桃果实上拟茎点霉菌的抑制 | 第35-37页 |
4.2.2 姜黄素处理对猕猴桃果实上灰霉菌的抑制 | 第37-39页 |
第五章 姜黄素对病原菌的作用 | 第39-56页 |
5.1 姜黄素对病原菌生长情况的影响 | 第39-42页 |
5.1.1 姜黄素对病原菌菌落扩展的影响 | 第39页 |
5.1.2 姜黄素对病原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| 第39页 |
5.1.3 姜黄素对病原菌菌丝ROS累积的影响 | 第39-40页 |
5.1.4 姜黄素对病原菌菌丝中MDA含量和POD活性的影响 | 第40-41页 |
5.1.5 姜黄素对病原菌菌丝中CAT活性的影响 | 第41页 |
5.1.6 姜黄素对病原菌菌丝中GSH-Px活性的影响 | 第41页 |
5.1.7 姜黄素对病原菌菌丝中SOD活性的影响 | 第41-42页 |
5.2 菌丝组织RNA的提取和mRNA的反转录 | 第42-44页 |
5.2.1 灰霉菌菌丝中RNA的提取 | 第42-43页 |
5.2.2 灰霉菌菌丝cDNA的反转 | 第43-44页 |
5.3 实时定量PCR检测菌丝中相关基因的表达 | 第44-45页 |
5.4 实验结果 | 第45-56页 |
5.4.1 姜黄素对扩展病原菌菌落扩展的抑制 | 第45-47页 |
5.4.2 姜黄素对拟茎点霉菌和灰霉菌孢子萌发的抑制 | 第47-48页 |
5.4.3 姜黄素对病原菌ROS累积水平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5.4.4 姜黄素对病原菌MDA和POD水平的影响 | 第50-51页 |
5.4.5 姜黄素对病原菌CAT活性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5.4.6 姜黄素对病原菌GSH-Px活性的影响 | 第52-53页 |
5.4.7 姜黄素对病原菌SOD活性的影响 | 第53页 |
5.4.8 姜黄素处理对灰霉菌中Bmp3和Sak1基因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5.4.9 姜黄素处理对灰霉菌中SOD1、10823和6200基因的影响 | 第54-56页 |
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| 第56-58页 |
6.1 结论 | 第56-57页 |
6.2 讨论 | 第57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66页 |
附录1 | 第66-67页 |
附录2 | 第67-68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| 第68-6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