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哲学、宗教论文--心理学论文--个性心理学(人格心理学)论文

两种行为条件下道德自我调节效应的发生机制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4页
英文摘要第4页
1 引言第7-9页
    1.1 问题的提出第7页
    1.2 研究价值与意义第7-9页
2 文献综述第9-20页
    2.1 道德研究概述第9-10页
    2.2 道德自我调节第10-1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道德净化效应第11-1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道德许可效应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1 道德许可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2 许可政治错误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2.2.2.3 道德许可模型第15页
    2.3 负性偏见和道德不对称第15-16页
    2.4 道德同一性激活一致的道德行为第16-18页
    2.5 完美主义、自尊和道德自我调节第18-20页
3 研究构想第20-21页
    3.1 文献总结与研究假设第20页
    3.2 研究方法和工具第20-21页
4 研究一第21-30页
    4.1 目的与假设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目的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验假设第21页
    4.2 方法第21-23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被试第2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实验设计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实验材料第2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实验程序第22-23页
    4.3 结果分析第23-2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启动词、事件主角和回忆事件时间对捐献金额的影响第23-2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启动词、事件主角和回忆事件时间对做志愿者行为的影响第25-28页
    4.4 讨论第28-30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启动词、回忆事件主角、回忆事件发生时间与捐献金额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启动词、回忆事件主角、回忆事件发生时间与志愿者行为第29-30页
5 研究二第30-36页
    5.1 目的与假设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实验目的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实验假设第30页
    5.2 方法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被试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实验设计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实验材料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实验程序第31-32页
    5.3 结果分析第32-35页
    5.4 讨论第35-36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启动词、回忆事件主角、回忆事件发生时间与作弊行为倾向第35-36页
6 研究三第36-41页
    6.1 研究目的与假设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1 研究目的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6.1.2 研究假设第36页
    6.2 研究方法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6.2.1 研究对象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2 测量工具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3 施测方式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6.2.4 数据统计第36-37页
    6.3 研究结果分析第37-40页
        6.3.1 完美主义、自尊、做志愿者行为的相关分析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6.3.2 自尊在完美主义和做志愿者行为上的中介效应检验第37-40页
    6.4 讨论第40-41页
7 总讨论第41-44页
    7.1 本研究的意义与启示第41-42页
    7.2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第42-44页
        7.2.1 局限性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7.2.2 未来研究展望第43-44页
8 结论第44-45页
参考文献第45-48页
附录第48-50页
致谢第50-51页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第51页

论文共5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TM基因多态性及sTM和hs-CRP血浆浓度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
下一篇:β受体阻滞剂不耐受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