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页 |
1 引言 | 第7-9页 |
1.1 问题的提出 | 第7页 |
1.2 研究价值与意义 | 第7-9页 |
2 文献综述 | 第9-20页 |
2.1 道德研究概述 | 第9-10页 |
2.2 道德自我调节 | 第10-15页 |
2.2.1 道德净化效应 | 第11-13页 |
2.2.2 道德许可效应 | 第13-15页 |
2.2.2.1 道德许可对消费者决策的影响 | 第13-14页 |
2.2.2.2 许可政治错误 | 第14-15页 |
2.2.2.3 道德许可模型 | 第15页 |
2.3 负性偏见和道德不对称 | 第15-16页 |
2.4 道德同一性激活一致的道德行为 | 第16-18页 |
2.5 完美主义、自尊和道德自我调节 | 第18-20页 |
3 研究构想 | 第20-21页 |
3.1 文献总结与研究假设 | 第20页 |
3.2 研究方法和工具 | 第20-21页 |
4 研究一 | 第21-30页 |
4.1 目的与假设 | 第21页 |
4.1.1 实验目的 | 第21页 |
4.1.2 实验假设 | 第21页 |
4.2 方法 | 第21-23页 |
4.2.1 被试 | 第21页 |
4.2.2 实验设计 | 第21-22页 |
4.2.3 实验材料 | 第22页 |
4.2.4 实验程序 | 第22-23页 |
4.3 结果分析 | 第23-28页 |
4.3.1 启动词、事件主角和回忆事件时间对捐献金额的影响 | 第23-25页 |
4.3.2 启动词、事件主角和回忆事件时间对做志愿者行为的影响 | 第25-28页 |
4.4 讨论 | 第28-30页 |
4.4.1 启动词、回忆事件主角、回忆事件发生时间与捐献金额 | 第28-29页 |
4.4.2 启动词、回忆事件主角、回忆事件发生时间与志愿者行为 | 第29-30页 |
5 研究二 | 第30-36页 |
5.1 目的与假设 | 第30页 |
5.1.1 实验目的 | 第30页 |
5.1.2 实验假设 | 第30页 |
5.2 方法 | 第30-32页 |
5.2.1 被试 | 第30-31页 |
5.2.2 实验设计 | 第31页 |
5.2.3 实验材料 | 第31页 |
5.2.4 实验程序 | 第31-32页 |
5.3 结果分析 | 第32-35页 |
5.4 讨论 | 第35-36页 |
5.4.1 启动词、回忆事件主角、回忆事件发生时间与作弊行为倾向 | 第35-36页 |
6 研究三 | 第36-41页 |
6.1 研究目的与假设 | 第36页 |
6.1.1 研究目的 | 第36页 |
6.1.2 研究假设 | 第36页 |
6.2 研究方法 | 第36-37页 |
6.2.1 研究对象 | 第36页 |
6.2.2 测量工具 | 第36页 |
6.2.3 施测方式 | 第36页 |
6.2.4 数据统计 | 第36-37页 |
6.3 研究结果分析 | 第37-40页 |
6.3.1 完美主义、自尊、做志愿者行为的相关分析 | 第37页 |
6.3.2 自尊在完美主义和做志愿者行为上的中介效应检验 | 第37-40页 |
6.4 讨论 | 第40-41页 |
7 总讨论 | 第41-44页 |
7.1 本研究的意义与启示 | 第41-42页 |
7.2 本研究的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| 第42-44页 |
7.2.1 局限性 | 第42-43页 |
7.2.2 未来研究展望 | 第43-44页 |
8 结论 | 第44-4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5-48页 |
附录 | 第48-50页 |
致谢 | 第50-51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 | 第5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