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世界各国经济概况、经济史、经济地理论文--中国经济论文--社会经济结构与体制论文--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论文--个体经济、私营经济论文

我国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测度及路径研究

中文摘要第3-4页
Abstract第4-5页
第一章 导论第9-16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研究背景第9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研究意义第9-10页
    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转型升级的研究现状第10-11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企业生态化水平的研究现状第11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目的及方法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研究目的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研究方法第14页
    1.4 主要研究内容第14-16页
第二章 我国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的发展概况第16-24页
    2.1 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的理论概述第16-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民营经济的概念界定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的概念界定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的内涵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2.1.4 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的主要内容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2.1.5 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的动因机制第18-19页
    2.2 我国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的发展现状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取得的成就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面临的困境第21-23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23-24页
第三章 我国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测度的模型构建第24-33页
    3.1 指标体系的构建第24-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指标选取原则第24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指标体系框架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指标经济意义及计算公式解析第25-28页
    3.2 评价方法的选择第28-29页
    3.3 评价方法的原理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主成分分析法简述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因子分析法简述第29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聚类分析法简述第31页
    3.4 数据说明第31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数据来源第31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数据处理第31-32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32-33页
第四章 我国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的实证研究第33-45页
    4.1 我国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的静态分析第33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静态水平测度结果分析第33-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静态水平聚类分析第36-38页
    4.2 我国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的动态分析第38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总体水平的动态分析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各地区水平的动态分析第39-40页
    4.3 差异原因分析第40-4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发展基础的不同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发展阶段与思路的差异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区域要素投入的差距第42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国家相关政策的影响第43-44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44-45页
第五章 提高我国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生态化水平的路径研究第45-53页
    5.1 领先区:提高生态融资水平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加大生态专项补贴政策力度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建立多层次生态融资渠道第46页
    5.2 发达区:提升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水平第46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A类区:提高企业生态化创新能力第47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B类区:完善民营企业技术创新政策第48-49页
    5.3 中等区:打造低碳排放的民营工业体系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C类区:形成低碳化排放的民营工业体系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D类区:形成节能减排的民营工业体系第49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E类区:形成集约高效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第50-51页
    5.4 落后区:提高民营企业入驻的能耗和环境门槛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F类区:建立民营企业生态化建设的激励机制第51-52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G类区:建立健全环保准入和管理制度第52页
    本章小结第52-53页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53-56页
    6.1 研究总结第53页
    6.2 论文创新第53-54页
    6.3 研究不足与展望第54-56页
参考文献第56-60页
致谢第60-61页
个人简历第61页
读研期间发表论文第61页
读研期间参与项目第61页

论文共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花垣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
下一篇:大饥荒经历改变人们的风险偏好了吗?--基于河南1949-1979年县级数据的定量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