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前言 | 第10页 |
1.2 斑蝥有效成分及种质资源研究进展 | 第10-11页 |
1.2.1 斑蝥有效成分及结构 | 第10-11页 |
1.2.2 斑蝥的种质资源 | 第11页 |
1.3 斑蝥素提取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1.3.1 斑蝥素提取方法 | 第11-12页 |
1.3.2 斑蝥素的检测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4 斑蝥活性成分鉴定研究进展 | 第13-14页 |
1.5 斑蝥素及衍生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| 第14-16页 |
1.5.1 斑蝥素及衍生物抗肿瘤作用 | 第14页 |
1.5.2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的其他生物活性 | 第14-15页 |
1.5.3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临床药剂 | 第15-16页 |
1.6 结语 | 第16-1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7-22页 |
第二章 广西区内药典斑蝥品种资源初步调查 | 第22-26页 |
2.1 背景和意义 | 第22页 |
2.2 调查区域 | 第22页 |
2.3 调查内容 | 第22页 |
2.4 调查方法 | 第22-23页 |
2.5 调查结果 | 第23-2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25-26页 |
第三章 绿芫菁斑蝥素含量测定 | 第26-36页 |
3.1 实验材料、仪器和试剂 | 第26-27页 |
3.1.1 实验材料 | 第26-27页 |
3.1.2 实验仪器 | 第27页 |
3.1.3 实验试剂 | 第27页 |
3.2 斑蝥素标准品的配备 | 第27页 |
3.3 绿芫菁中斑蝥素的提取 | 第27-28页 |
3.4 绿芫菁药材中斑蝥素的HPLC测定 | 第28-32页 |
3.4.1 色谱条件的确定 | 第28-29页 |
3.4.2 方法学考察 | 第29-32页 |
3.5 样品含量测定 | 第32-34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34-3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5-36页 |
第四章 绿芫菁主要化学成分UPLC-QTOF-MS定性分析 | 第36-45页 |
4.1 实验材料、仪器和试剂 | 第36-37页 |
4.1.1 实验材料 | 第36页 |
4.1.2 实验仪器 | 第36页 |
4.1.3 实验试剂 | 第36-37页 |
4.2 供试品的制备 | 第37页 |
4.3 绿芫菁主要化学成分UPLC-QTDF-MS定性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3.1 液质联用条件 | 第37页 |
4.3.2 样品测定与结果分析 | 第37-38页 |
4.4 分析结果 | 第38-4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42-4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3-45页 |
第五章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体外抗肿瘤抑制作用 | 第45-59页 |
5.1 实验材料、仪器和试剂 | 第45-47页 |
5.1.1 实验材料 | 第45-46页 |
5.1.2 实验仪器 | 第46页 |
5.1.3 实验试剂 | 第46-47页 |
5.2 实验操作 | 第47-48页 |
5.2.1 药液的溶解与稀释 | 第47页 |
5.2.2 药液的制备 | 第47页 |
5.2.3 细胞培养 | 第47页 |
5.2.4 MTT实验 | 第47-48页 |
5.3 实验结果处理 | 第48页 |
5.4 实验结果及分析 | 第48-56页 |
5.4.1 荧光倒置显微镜下的各细胞形态 | 第48-51页 |
5.4.2 对肿瘤细胞体外抑制率结果 | 第51-53页 |
5.4.3 对肿瘤细胞存活率的影响 | 第53-56页 |
5.4.4 对肿瘤细胞的半数抑制浓度 | 第56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56-5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8-59页 |
第六章 斑蝥素及其衍生物抑菌活性测试 | 第59-63页 |
6.1 实验材料、仪器和试剂 | 第59-60页 |
6.1.1 实验材料 | 第59页 |
6.1.2 实验仪器 | 第59-60页 |
6.1.3 实验试剂 | 第60页 |
6.2 实验操作 | 第60-61页 |
6.2.1 菌种培养及培养基制备 | 第60页 |
6.2.2 药液的制备 | 第60-61页 |
6.2.3 抑菌试验操作 | 第61页 |
6.2.4 测试结果与分析 | 第61页 |
6.3 本章小结 | 第61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3页 |
论文总结 | 第63-64页 |
附录 | 第64-139页 |
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139-140页 |
致谢 | 第140-14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