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7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3页 |
1.3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1.5 论文组织结构 | 第15-17页 |
第二章 耕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| 第17-25页 |
2.1 耕地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| 第17-18页 |
2.1.1 耕地 | 第17页 |
2.1.2 可持续发展 | 第17页 |
2.1.3 耕地可持续发展 | 第17-18页 |
2.2 耕地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 | 第18-25页 |
2.2.1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8页 |
2.2.2 人地关系协调理论 | 第18-19页 |
2.2.3 压力-状态-响应(PSR) | 第19-20页 |
2.2.4 生态足迹理论 | 第20-25页 |
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| 第25-31页 |
3.1 研究区概况 | 第25-27页 |
3.1.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| 第25页 |
3.1.2 自然条件 | 第25-27页 |
3.1.3 社会经济条件 | 第27页 |
3.2 土地利用现状 | 第27-31页 |
3.2.1 土地利用现状 | 第27-28页 |
3.2.2 耕地资源利用现状 | 第28-31页 |
第四章 高陵区耕地生态可持续状态研究(S) | 第31-43页 |
4.1 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 | 第31-36页 |
4.1.1 划分生态生产性土地及消费项目 | 第31页 |
4.1.2 确定资源的消费量以及人.的数量 | 第31-32页 |
4.1.3 标准化单位 | 第32页 |
4.1.4 均衡因子 | 第32-34页 |
4.1.5 产量因子 | 第34-35页 |
4.1.6 生态可持续评价 | 第35-36页 |
4.2 高陵区耕地生态足迹模型计算 | 第36-39页 |
4.2.1 耕地生态足迹 | 第36-38页 |
4.2.2 耕地生态承载力 | 第38页 |
4.2.3 耕地生态赤字 | 第38-39页 |
4.2.4 耕地生态可持续指数 | 第39页 |
4.3 高陵区耕地生态可持续状态变化分析 | 第39-43页 |
第五章 高陵区耕地生态可持续状态变化的压力分析(P) | 第43-50页 |
5.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| 第43-45页 |
5.2 压力因素数据处理以及关联度计算 | 第45-46页 |
5.3 主要压力因素分析 | 第46-50页 |
5.3.1 农业因素的影响 | 第46-48页 |
5.3.2 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 | 第48-50页 |
第六章 高陵区耕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响应(R) | 第50-56页 |
6.1 耕地生态可持续发展中各主体的作用 | 第50-52页 |
6.1.1 中央政府的作用 | 第50-51页 |
6.1.2 地方政府的作用 | 第51页 |
6.1.3 个人农户的作用 | 第51-52页 |
6.2 耕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| 第52-56页 |
6.2.1 控制人口总量,提升人口素质 | 第52-53页 |
6.2.2 合理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,切实保障耕地数量 | 第53-54页 |
6.2.3 合理利用耕地,提高耕地质量 | 第54-55页 |
6.2.4 加强监测耕地生态可持续发展动态变化的技术支持 | 第55-56页 |
结论 | 第56-5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7-6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61-62页 |
致谢 | 第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