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提出问题 | 第9-15页 |
1.1 11.22 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案情回顾 | 第9页 |
1.2 11.22 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的原因分析与责任承担 | 第9-14页 |
1.2.1 事故原因分析 | 第9-11页 |
1.2.2 责任追究 | 第11-12页 |
1.2.3 事故总结与教训 | 第12-14页 |
1.3 如何救济受害人 | 第14-15页 |
第2章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| 第15-23页 |
2.1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厘定 | 第15-18页 |
2.1.1 发达国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| 第15-16页 |
2.1.2 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| 第16-17页 |
2.1.3 小结 | 第17-18页 |
2.2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特点 | 第18-20页 |
2.2.1 风险责任社会化 | 第18-19页 |
2.2.2 承保范围严格限制 | 第19页 |
2.2.3 保险利益不确定和评估复杂 | 第19-20页 |
2.2.4 保险费率个别确定 | 第20页 |
2.3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重要性 | 第20-23页 |
2.3.1 风险转移、降低企业经济负担 | 第20-21页 |
2.3.2 减少政府环保压力 | 第21页 |
2.3.3 保障环境污染受害人及时获得有效赔偿 | 第21-22页 |
2.3.4 加强环境污染的监督管理 | 第22页 |
2.3.5 扩展保险产业的业务范围 | 第22页 |
2.3.6 减少环境侵权的诉讼成本,维护公众权益 | 第22-23页 |
第3章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| 第23-28页 |
3.1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发展历程 | 第23-25页 |
3.1.1 第一阶段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| 第23页 |
3.1.2 第一阶段失败原因分析 | 第23-24页 |
3.1.3 第二阶段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 | 第24-25页 |
3.2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保护现状 | 第25-28页 |
3.2.1 梳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规范性文件 | 第25-26页 |
3.2.2 小结 | 第26-28页 |
第4章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面临的问题 | 第28-35页 |
4.1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| 第28-30页 |
4.1.1 环境保护法律过于原则 | 第28-29页 |
4.1.2 指导意见不具有强制性 | 第29-30页 |
4.1.3 地方条例效力低 | 第30页 |
4.2 自愿性保险模式单一 | 第30-31页 |
4.3 保险机构配套设施不规范 | 第31-33页 |
4.3.1 承保机构不统一 | 第31页 |
4.3.2 保险产品单一 | 第31-32页 |
4.3.3 保险费率评定各异 | 第32页 |
4.3.4 评估机构和评估标准不同 | 第32-33页 |
4.4 赔偿限额偏低 | 第33-35页 |
4.4.1 赔偿限额制度 | 第33页 |
4.4.2 赔偿限额低 | 第33-34页 |
4.4.3 投保费用高 | 第34页 |
4.4.4 投保费用和赔偿限额不平衡 | 第34-35页 |
第5章 完善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设想 | 第35-41页 |
5.1 健全法律法规保障体系 | 第35页 |
5.2 推行强制为主与自愿为辅的保险模式 | 第35-38页 |
5.2.1 域外保险模式借鉴 | 第36-37页 |
5.2.2 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模式的探索 | 第37-38页 |
5.3 规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保险机构配套设施 | 第38-39页 |
5.3.1 保险机构规范化 | 第38页 |
5.3.2 政府部门支持 | 第38-39页 |
5.4 重构赔偿限额制度 | 第39-41页 |
5.4.1 提高赔付限额 | 第39页 |
5.4.2 设立环境救助基金 | 第39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6页 |
致谢 | 第46-47页 |
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一览表 | 第4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