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9-27页 |
1.1 课题来源及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多金属氧酸盐发展概述 | 第10-12页 |
1.3 多金属氧酸盐与有机配体的配位方式分析 | 第12-13页 |
1.4 基于多金属氧酸盐无机-有机杂化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| 第13-25页 |
1.4.1 “POM-有机配体”型杂化化合物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13-20页 |
1.4.2 “POM-金属-有机配体”型杂化分子 | 第20-25页 |
1.5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| 第25-27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| 第27-33页 |
2.1 实验试剂与仪器 | 第27-28页 |
2.1.1 实验试剂 | 第27-28页 |
2.1.2 实验仪器 | 第28页 |
2.2 实验方法 | 第28-31页 |
2.2.1 合成实验方法 | 第28-30页 |
2.2.2 晶体培养方法 | 第30-31页 |
2.3 表征与测试方法 | 第31-33页 |
2.3.1 单晶X-射线衍射分析 | 第31页 |
2.3.2 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| 第31页 |
2.3.3 核磁共振氢谱分析 | 第31-33页 |
第3章 实验原料的制备及表征 | 第33-44页 |
3.1 无机原料的制备及表征 | 第33-38页 |
3.1.1 Na_9[B-α-PW_9O_(34)]·9H_2O的合成以及红外谱图分析 | 第33-34页 |
3.1.2 Na_(12)[B-α-P_2W_(15)O_(56)]·24H_2O的合成以及红外谱图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1.3 Na_(10)[A-α-SiW_9O_(34)]·18H_2O的合成以及红外谱图分析 | 第35-36页 |
3.1.4 Na_9[A-β-SiW_9O_(34)H]·23H_2O的合成以及红外谱图分析 | 第36-37页 |
3.1.5 Na_9[B-α-SbW_9O_(33)]·19.5H_2O的合成以及红外谱图分析 | 第37-38页 |
3.1.6 TBA_4[γ-SiW_(10)O_(34)(H_2O)_2]的合成以及红外谱图分析 | 第38页 |
3.2 有机配体筛选制备及表征 | 第38-42页 |
3.2.1 含羧基有机配体的筛选 | 第38-39页 |
3.2.2 含膦酸基有机配体的筛选和制备 | 第39-42页 |
3.3 金属原料的选择与二次加工制备 | 第42-43页 |
3.3.1 [Mn_(12)O_(12)(O_2CCH_3)_(16)(H_2O)_4]·2CH_3COOH·4H_2O的制备 | 第42-43页 |
3.3.2 [Mn_(12)O_(12)(O_2CCH_3)_(16)(H_2O)_4]·2CH_3COOH·4H_2O红外光谱分析 | 第43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43-44页 |
第4章 基于含钼多金属氧酸盐的杂化分子合成及结构分析 | 第44-59页 |
4.1 含钼多金属氧酸盐的杂化分子合成思路分析 | 第44-45页 |
4.2 含钼多金属氧酸盐的杂化分子合成 | 第45-51页 |
4.2.1 以Mo~(Ⅵ)为钼源合成多金属氧酸盐的杂化分子 | 第45-47页 |
4.2.2 以[MoV_2O_4]~(2+)为钼源合成多金属氧酸盐的杂化分子 | 第47-51页 |
4.3 晶体结构分析 | 第51-58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
第5章 基于含钨多金属氧酸盐的杂化分子合成及结构分析 | 第59-77页 |
5.1 含钨多金属氧酸盐的杂化分子合成思路分析 | 第59-61页 |
5.2 含钨多金属氧酸盐的杂化分子合成 | 第61-67页 |
5.2.1 基于二缺位钨酸盐的实验探究合成 | 第61-64页 |
5.2.2 基于三缺位钨酸盐的实验探究合成 | 第64-67页 |
5.3 晶体结构分析 | 第67-75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75-77页 |
结论 | 第77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3页 |
有机配体缩略词表 | 第83-84页 |
无机配体缩略词表 | 第84-8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| 第85-87页 |
致谢 | 第8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