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30页 |
1.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| 第9-12页 |
1.2 火焰温度与结构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1 火焰温度测量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2.2 扩散火焰结构研究 | 第13-14页 |
1.3 碳烟生成与结构特性 | 第14-21页 |
1.3.1 碳烟生成机理 | 第15-19页 |
1.3.2 碳烟颗粒的结构特性 | 第19-21页 |
1.4 碳烟颗粒的检测技术 | 第21-28页 |
1.4.1 碳烟接触式采样方法 | 第22-25页 |
1.4.2 碳烟非接触式诊断方法 | 第25-28页 |
1.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| 第28-30页 |
第二章 检测方法及装置 | 第30-45页 |
2.1 引言 | 第30页 |
2.2 实验系统 | 第30-32页 |
2.3 温度测量装置 | 第32-34页 |
2.3.1 热电偶测温系统 | 第32页 |
2.3.2 温度采集仪 | 第32-34页 |
2.4 图像采集装置 | 第34页 |
2.5 SIC纤维沉积采样及分析方法 | 第34-36页 |
2.6 TSPD采样技术原理 | 第36-43页 |
2.6.1 热泳探针采样装置标准技术参数 | 第37页 |
2.6.2 热泳探针采样系统组成 | 第37-41页 |
2.6.3 热泳探针采样系统的运行参数 | 第41-42页 |
2.6.4 实验操作步骤 | 第42页 |
2.6.5 透射电子显微镜 | 第42-43页 |
2.7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三章 富氧气氛下甲烷、乙烯同轴射流扩散火焰形态分析 | 第45-56页 |
3.1 引言 | 第45-46页 |
3.2 空气气氛下火焰形态和温度变化规律 | 第46-48页 |
3.3 富氧气氛下火焰形态和温度变化规律 | 第48-53页 |
3.4 火焰焰尖形态分析 | 第53-55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四章 氧浓度对甲烷、乙烯扩散火焰SIC沉积采样碳烟形貌影响 | 第56-84页 |
4.1 引言 | 第56-57页 |
4.2 SIC纤维沉积采样系统 | 第57页 |
4.3 氧浓度对火焰温度的影响 | 第57-67页 |
4.3.1 氧浓度对甲烷火焰温度的影响 | 第58-62页 |
4.3.2 氧浓度对乙烯火焰温度的影响 | 第62-67页 |
4.4 SIC纤维沉积采样结果 | 第67-82页 |
4.4.1 氧浓度对甲烷火焰径向位置碳烟沉积形貌演变的影响 | 第67-71页 |
4.4.2 氧浓度对甲烷火焰轴向位置碳烟沉积形貌演变的影响 | 第71-74页 |
4.4.3 氧浓度对乙烯火焰径向位置碳烟沉积形貌演变的影响 | 第74-79页 |
4.4.4 氧浓度对乙烯火焰轴向位置碳烟沉积形貌演变的影响 | 第79-82页 |
4.5 本章小结 | 第82-84页 |
第五章 氧浓度对层流扩散火焰中碳烟生成及粒径分布的影响 | 第84-105页 |
5.1 引言 | 第84-85页 |
5.2 热泳探针采样系统 | 第85-86页 |
5.3 热泳探针采样结果分析 | 第86-99页 |
5.3.1 甲烷热泳探针采样结果分析 | 第87-92页 |
5.3.2 乙烯热泳探针采样结果分析 | 第92-96页 |
5.3.3 甲烷、乙烯热泳探针采样结果对比 | 第96-99页 |
5.4 甲烷-乙烯掺混实验结果分析 | 第99-103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103-105页 |
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| 第105-108页 |
6.1 总结 | 第105-107页 |
6.2 展望 | 第107-10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8-120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| 第120-122页 |
致谢 | 第12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