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8-10页 |
Abstract | 第10-11页 |
前言 | 第12-15页 |
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| 第15-47页 |
一 现代医学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理论概述 | 第15-23页 |
1 多因素发病与病理机制 | 第16-19页 |
1.1 幽门螺杆菌感染 | 第16页 |
1.2 免疫因素 | 第16-17页 |
1.3 遗传因素 | 第17页 |
1.4 饮食因素 | 第17-18页 |
1.5 其他因素 | 第18-19页 |
2 诊断现状介绍 | 第19-20页 |
2.1 内镜下表现 | 第19页 |
2.2 病理诊断 | 第19-20页 |
3 疾病治疗概况 | 第20-23页 |
3.1 根除Hp治疗 | 第20页 |
3.2 保护胃黏膜 | 第20-21页 |
3.3 改善胃肠动力及防止胆汁反流 | 第21页 |
3.4 其他药物 | 第21-22页 |
3.5 手术治疗 | 第22-23页 |
二 再生蛋白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相关的研究进展 | 第23-26页 |
1 再生蛋白家族简介 | 第23-24页 |
2 RegI蛋白的相关作用和意义 | 第24-25页 |
2.1 调节炎症因子表达作用 | 第24页 |
2.2 调节炎症因子表达作用 | 第24-25页 |
2.3 保护细胞及抗凋亡作用 | 第25页 |
3 RegI与CAG及GC的关系 | 第25-26页 |
三 增值细胞核抗原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相关的研究概要 | 第26-28页 |
1 PCNA的生物学特征 | 第26-27页 |
2 PCNA的生物学作用 | 第27页 |
2.1 PCNA对DNA损伤与修复的调控作用 | 第27页 |
2.2 PCNA对细胞周期的影响作用 | 第27页 |
2.3 PCNA对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 | 第27页 |
3 PCNA与CAG及GC的关系 | 第27-28页 |
四 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状况 | 第28-32页 |
1 病因病机认识 | 第28-29页 |
2 中医药治疗现状 | 第29-32页 |
2.1 辨证论治 | 第29-30页 |
2.2 名义专方治疗 | 第30-31页 |
2.3 中西医结合治疗 | 第31页 |
2.4 针灸治疗 | 第31-32页 |
五 益气健脾方对CAG发挥疗效的理论分析 | 第32-36页 |
1 益气健脾方组方意义的解释 | 第32-33页 |
2 益气健脾方药物的相关药理作用阐述 | 第33-35页 |
3 益气健脾方临床疗效撷要 | 第35-3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6-47页 |
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| 第47-65页 |
一 实验目的 | 第47页 |
二 实验材料 | 第47-49页 |
1 实验动物 | 第47页 |
2 实验药物 | 第47-48页 |
3 实验试剂 | 第48页 |
4 仪器及耗材 | 第48-49页 |
三 实验方法 | 第49-54页 |
1 分组方法 | 第49页 |
2 造模方法 | 第49-50页 |
3 干预方法 | 第50页 |
4 标本制备与采集 | 第50页 |
5 观察指标及方法 | 第50-53页 |
6 统计学方法 | 第53-54页 |
四 实验结果 | 第54-60页 |
1 大鼠一般情况 | 第54页 |
2 大鼠给药期间死亡率比较 | 第54-55页 |
3 大鼠给药期间体重变化 | 第55-56页 |
4 对大鼠脾脏、胸腺指数的影响 | 第56-57页 |
5 对大鼠病理形态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6 对大鼠血清RegI的影响 | 第58页 |
7 对大鼠粘膜RegI mRNA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8 对大鼠血清PCNA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五 讨论 | 第60-6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3-65页 |
结语 | 第65-66页 |
附录一 英文缩略词表 | 第66-67页 |
附录二 综述 | 第67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3-76页 |
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76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