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工业技术论文--建筑科学论文--房屋建筑设备论文--空气调节、采暖、通风及其设备论文

教室中碰撞射流和置换通风的送风可及性及热环境研究

摘要第4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目录第8-10页
主要符号表第10-11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17页
    1.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第11-12页
    1.2 置换通风基本原理第12-13页
    1.3 碰撞射流基本原理第13-14页
    1.4 碰撞射流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-15页
    1.5 送风可及性原理简述第15-16页
    1.6 本文研究内容第16-17页
第二章 模拟方法第17-20页
    2.1 FLUENT 程序第17页
    2.2 湍流模型第17-18页
    2.3 控制方程第18-19页
    2.4 控制方程的离散和离散格式第19-20页
第三章 求解模型与实验验证第20-23页
    3.1 物理模型和计算方法第20-21页
    3.2 边界条件和网格独立性第21页
    3.3 计算模型的合理性验证第21-23页
第四章 置换通风与碰撞射流教室内部热环境特征的比较第23-46页
    4.1 温度场特征的比较第23-32页
    4.2 速度场的特征比较第32-40页
    4.3 两种送风方式下人体头足温差与吹风感的分析第40-45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45-46页
第五章 碰撞射流与置换通风送风可及性的比较第46-82页
    5.1 两种通风方式送风可及性与送风时间的关系第46-61页
    5.2 两种通风方式送风可及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第61-66页
    5.3 送风气流中示踪气体在室内的分布情况第66-79页
    5.4 送风气流中示踪气体最大浓度出现时间第79-80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80-82页
第六章 结论第82-84页
参考文献第84-86页
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目录第86-87页
致谢第87页

论文共8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凹凸棒石/聚乳酸—羟基乙酸静电纺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及其生物医学应用研究
下一篇:涤纶针刺滤料的拒水拒油整理工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