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act | 第6-7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5页 |
1.1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疾病研究 | 第13-17页 |
1.1.1 DRD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| 第13-15页 |
1.1.2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发病机制 | 第15-16页 |
1.1.3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表现及诊断 | 第16-17页 |
1.2 基因芯片技术与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 | 第17-21页 |
1.2.1 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1.2.2 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研究 | 第18-19页 |
1.2.3 基因芯片与SNP检测技术 | 第19-21页 |
1.3 全外显子测序技术 | 第21-22页 |
1.3.1 全外显子测序研究进展 | 第21页 |
1.3.2 全外显子测序技术研究进展 | 第21-22页 |
1.4 研究内容及意义 | 第22-25页 |
第二章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疾病的GCH1、TH、SPR基因突变研究 | 第25-41页 |
2.1 引言 | 第25-27页 |
2.1.1 DRD致病基因的研究进展 | 第25-26页 |
2.1.2 聚合酶链式反应(PCR)技术简介 | 第26-27页 |
2.2 研究对象 | 第27-28页 |
2.3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28-29页 |
2.3.1 实验设备 | 第28页 |
2.3.2 主要试剂和耗材 | 第28-29页 |
2.3.3 主要试剂的配制 | 第29页 |
2.4 实验方法与过程 | 第29-37页 |
2.4.1 血液样品采集 | 第29页 |
2.4.2 全基因组DNA提取 | 第29-31页 |
2.4.3 基因组DNA样本质量检测 | 第31页 |
2.4.4 引物设计 | 第31-34页 |
2.4.5 聚合酶链式反应 | 第34-36页 |
2.4.6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| 第36-37页 |
2.4.7 PCR扩增产物测序及结果分析 | 第37页 |
2.5 结果与分析 | 第37-40页 |
2.5.1 全基因组DNA提取结果 | 第37-38页 |
2.5.2 PCR扩增产物电泳结果 | 第38-39页 |
2.5.3 测序分析结果 | 第39页 |
2.5.4 结果与讨论 | 第39-40页 |
2.6 本章小结 | 第40-41页 |
第三章 应用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对DRD家系基因突变的研究 | 第41-52页 |
3.1 引言 | 第41-43页 |
3.1.1 Illumina Human Zhonghua-8 Bead-Chips简述 | 第41-42页 |
3.1.2 生物信息学简述 | 第42-43页 |
3.2 研究对象 | 第43-44页 |
3.3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44-45页 |
3.3.1 实验设备 | 第44页 |
3.3.2 主要试剂和耗材 | 第44-45页 |
3.4 实验流程及分析方法 | 第45-47页 |
3.4.1 芯片检测的前期样本准备 | 第45页 |
3.4.2 中华 8 SNP分型实验流程 | 第45-46页 |
3.4.3 SNP分型数据分析方法 | 第46-47页 |
3.5 结果与分析 | 第47-51页 |
3.5.1 DNA样本质检结果 | 第47-48页 |
3.5.2 SNP芯片检测结果与分析 | 第48-49页 |
3.5.3 SNP分型数据分析结果 | 第49-51页 |
3.6 本章小结 | 第51-52页 |
第四章 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DRD家系基因突变研究 | 第52-64页 |
4.1 引言 | 第52-55页 |
4.1.1 高通量测序技术简述 | 第52页 |
4.1.2 Illumina Hiseq2500 系统简介 | 第52-55页 |
4.2 研究对象 | 第55页 |
4.3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55页 |
4.3.1 实验设备 | 第55页 |
4.3.2 主要试剂和耗材 | 第55页 |
4.4 实验流程及分析方法 | 第55-58页 |
4.4.1 前期样本准备 | 第55-56页 |
4.4.2 外显子测序流程及分析方法 | 第56-57页 |
4.4.3 测序结果筛选方法 | 第57-58页 |
4.5 结果与分析 | 第58-63页 |
4.5.1 外显子测序基因组样本质检结果 | 第58页 |
4.5.2 文库构建质检结果 | 第58-59页 |
4.5.3 测序数据质控结果 | 第59-60页 |
4.5.4 序列比对结果 | 第60-61页 |
4.5.5 测序数据分析结果 | 第61-62页 |
4.5.6 测序数据筛选结果 | 第62-63页 |
4.6 本章小结 | 第63-64页 |
第五章 候选SNP与DRD疾病的关联性研究 | 第64-76页 |
5.1 研究对象 | 第64页 |
5.2 实验材料与仪器 | 第64-65页 |
5.2.1 主要实验设备 | 第64页 |
5.2.2 主要试剂和耗材 | 第64-65页 |
5.3 实验方法与过程 | 第65-68页 |
5.3.1 DRD家系的候选SNP筛查 | 第65页 |
5.3.2 血液样品采集 | 第65页 |
5.3.3 全基因组DNA提取 | 第65页 |
5.3.4 引物设计及合成 | 第65-66页 |
5.3.5 PCR扩增反应 | 第66-67页 |
5.3.6 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 | 第67页 |
5.3.7 PCR扩增产物测序及结果分析 | 第67页 |
5.3.8 SNP位点相关基因的功能性分析 | 第67-68页 |
5.4 实验结果与分析 | 第68-75页 |
5.4.1 候选SNP筛查结果 | 第68页 |
5.4.2 候选SNP引物设计结果 | 第68-69页 |
5.4.3 个体基因组PCR扩增的电泳检测结果 | 第69-70页 |
5.4.4 PCR扩增产物的测序结果及分析 | 第70-72页 |
5.4.5 候选SNP突变位点的测序验证结果 | 第72-73页 |
5.4.6 候选SNP验证结果与分析 | 第73-74页 |
5.4.7 SNP176 相关基因的功能性分析结果 | 第74-75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
结论与展望 | 第76-78页 |
结论 | 第76页 |
本研究创新性评价 | 第76页 |
展望 | 第76-7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8-87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7-88页 |
致谢 | 第88-89页 |
附件 | 第8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