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中文摘要 | 第1-4页 |
| 英文摘要 | 第4-8页 |
| 1 前言 | 第8-11页 |
| ·选题的背景 | 第8-9页 |
| ·研究的意义 | 第9-11页 |
| 2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| 第11-14页 |
| ·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
| ·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2-14页 |
| 3 对高校体育志愿者相关理论的探析 | 第14-17页 |
| ·高校体育志愿者的概念 | 第14-15页 |
| ·志愿者组织的建立 | 第15页 |
| ·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 | 第15页 |
| ·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形成 | 第15-16页 |
| ·高校体育志愿者的发展 | 第16-17页 |
| 4 研究对象和方法 | 第17-20页 |
| ·研究对象 | 第17-18页 |
| ·样本简介 | 第17-18页 |
| ·样本说明 | 第18页 |
| ·研究方法 | 第18-20页 |
| ·文献资料分析法 | 第18页 |
| ·问卷调查法 | 第18-19页 |
| ·深度访谈法 | 第19页 |
| ·数理统计法 | 第19页 |
| ·对照分析法 | 第19-20页 |
| 5 研究结果与释析 | 第20-28页 |
| ·基本情况分析 | 第20-23页 |
| ·是否是一名志愿者的人数统计情况 | 第20页 |
| ·对志愿者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| 第20-21页 |
| 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频度的情况 | 第21-22页 |
| ·对运用体育技能参与志愿服务的认识 | 第22-23页 |
| ·高校体育志愿者服务现状与分析 | 第23-28页 |
| 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形式 | 第23-24页 |
| ·运用体育技能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观意愿 | 第24页 |
| ·在一年内运用体育技能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 | 第24-25页 |
| ·运用体育技能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时间段 | 第25页 |
| ·运用体育技能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地点 | 第25-26页 |
| ·接受体育志愿服务人群的结构状况 | 第26页 |
| ·接受体育志愿服务人群的职业状况 | 第26-27页 |
| ·运用体育技能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手段 | 第27-28页 |
| 6 对构建高校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理论分析 | 第28-40页 |
| ·高校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构建背景 | 第28-29页 |
| ·现阶段国情发展之要义 | 第28页 |
| ·服务社会之所需 | 第28-29页 |
| ·群众性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提出 | 第29页 |
| ·高校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构建意义 | 第29-31页 |
| ·思想教育之义 | 第29-30页 |
| ·开拓融合之义 | 第30页 |
| ·深远教育之义 | 第30-31页 |
| ·高校体育志愿者的活动特性 | 第31-33页 |
| ·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| 第31页 |
| ·人力资源的优势性 | 第31-32页 |
| ·健身娱乐的针对性 | 第32页 |
| ·志愿时间的规律性 | 第32-33页 |
| ·志愿活动的地域性 | 第33页 |
| ·高校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构建特性 | 第33-34页 |
| ·构建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体系划分 | 第34-38页 |
| ·人员招募体系 | 第34-35页 |
| ·成员培训体系 | 第35-36页 |
| ·项目运作体系 | 第36-37页 |
| ·评价激励体系 | 第37页 |
| ·服务保障体系 | 第37-38页 |
| ·构建体育志愿者服务体系的多样功能 | 第38-40页 |
| 7 高校体育志愿服务无止境——以奥运会志愿者服务为例 | 第40-47页 |
| ·志愿者的微笑——北京青春奥运行动 | 第40-41页 |
| ·志愿者的责任——志愿者服务社会的条件 | 第41页 |
| ·志愿者的风采——高校体育志愿者持续服务社会的分析 | 第41-45页 |
| ·奥运会视角中的高校体育志愿者 | 第41-42页 |
| ·文化视角中的高校体育志愿者 | 第42页 |
| ·社会视角中的高校体育志愿者 | 第42-43页 |
| ·经济视角中的高校体育志愿者 | 第43页 |
| ·教育视角中的高校体育志愿者 | 第43-44页 |
| ·志愿活动视角中的高校体育志愿者 | 第44页 |
| ·体育视角中的高校体育志愿者 | 第44页 |
| ·个人视角中的高校体育志愿者 | 第44-45页 |
| ·社会情感回归——志愿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钥匙 | 第45-47页 |
| 8 影响高校体育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因素分析 | 第47-53页 |
| ·外部因素 | 第47-51页 |
| ·现阶段我国基本国情 | 第47页 |
| ·现阶段我国所处的社会转型期 | 第47页 |
| ·来自政府的支持 | 第47-48页 |
| ·国家领导人的重视 | 第48页 |
| ·社会调节机制的需要 | 第48-49页 |
| ·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| 第49页 |
| ·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| 第49页 |
| ·志愿者事业发展的需要 | 第49-50页 |
| ·我国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| 第50页 |
| ·公民道德建设的需要 | 第50页 |
| ·大型体育活动的迫切需求 | 第50页 |
| ·群众健身指导事业发展的需要 | 第50-51页 |
| ·内部因素 | 第51-53页 |
| ·社会角色变换的需要 | 第51页 |
| ·自身成长、发展和价值体现的需要 | 第51-52页 |
| ·情感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| 第52-53页 |
| 9 结论与建议 | 第53-55页 |
| ·结论 | 第53页 |
| ·建议 | 第53-5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5-58页 |
| 附录 | 第58-60页 |
| 致谢 | 第60-61页 |
| 论文作者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| 第61-6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