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7页 |
Abstract | 第7-12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2-18页 |
·选题依据 | 第12页 |
·研究现状 | 第12-17页 |
·研究意义 | 第17-18页 |
第二章 言论自由双轨保护的价值取向 | 第18-28页 |
·言论自由的基本理论 | 第18-21页 |
·言论自由概念的界定 | 第19-20页 |
·言论自由基本原则的解说 | 第20-21页 |
·言论自由的外延概说 | 第21-25页 |
·言论自由的限度理论 | 第22-23页 |
·言论自由的价值向度 | 第23-25页 |
·言论自由双轨保护的价值 | 第25-28页 |
·言论自由双轨保护的含义 | 第25-26页 |
·言论自由双轨保护的权属定位 | 第26页 |
·言论自由双轨保护的重要意义 | 第26-28页 |
第三章 新闻自由是实现言论自由与保障媒体监督的桥梁 | 第28-36页 |
·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的关系 | 第28-29页 |
·新闻自由的概念来源于言论自由的演变 | 第28页 |
·新闻自由是民主社会中言论自由的扩充表现 | 第28-29页 |
·新闻自由与言论自由各有独立的价值和权利属性 | 第29页 |
·新闻自由在媒体监督领域的重要作用 | 第29-36页 |
·新闻自由是实施媒体监督的基本条件 | 第29-31页 |
·新闻自由作为防御性权利可以使媒体监督免受政府干预 | 第30页 |
·新闻自由作为表意性权利可以使媒体监督免受追诉 | 第30-31页 |
·新闻自由是媒体监督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| 第31-33页 |
·新闻自由是媒体监督职能得以发挥的重要因素 | 第31-32页 |
·新闻自由是媒体监督效力得以实现的根本源泉 | 第32-33页 |
·新闻自由可以增强媒体监督实施的效果 | 第33-36页 |
·新闻自由可以保证媒体监督形式的多元化 | 第33-34页 |
·新闻自由可以保证媒体监督内容的客观性 | 第34-36页 |
第四章 双轨制围绕媒体监督运行的法治路径探究 | 第36-42页 |
·媒体监督的法律地位 | 第36-37页 |
·当前媒体监督的法律困惑 | 第37-38页 |
·媒体监督法律支持的缺位 | 第37-38页 |
·制裁压制批评、打击报复不力 | 第38页 |
·媒体监督者法律意识淡薄,自身定位不准确 | 第38页 |
·改变媒体监督运行法治缺失的路径 | 第38-42页 |
·加快媒体监督的法制建设 | 第38-39页 |
·从法律上优先保护媒体监督权 | 第39页 |
·建立和完善媒体监督机制 | 第39-40页 |
·加强媒体监督者的素质 | 第40-42页 |
第五章 双轨保护的动因:完善媒体监督与司法实践的协调机制 | 第42-50页 |
·媒体监督权与司法权的合理性考究 | 第42-43页 |
·媒体监督权的合理性论证 | 第42-43页 |
·司法权的合理性论证 | 第43页 |
·媒体监督权与司法权的必然冲突 | 第43-46页 |
·冲突的内在原因 | 第44-45页 |
·冲突的外在表现 | 第45-46页 |
·媒体监督与司法实践的协调与妥协 | 第46-50页 |
·媒体监督应当服从司法实践的调整机制 | 第46-47页 |
·媒体监督可以从外部针对审判结果作自主评论 | 第47-50页 |
第六章 双轨保护的进路:构建健全的新闻立法体系 | 第50-62页 |
·我国新闻立法的现状及发展 | 第50-55页 |
·我国宪法和法律对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 | 第50-51页 |
·公民的表达权和知情权的保障分析 | 第51-52页 |
·我国新闻媒体管理体制的法理分析 | 第52-54页 |
·我国新闻法制建设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| 第54-55页 |
·新闻立法体系构建方案 | 第55-62页 |
·颁布统一的《新闻法》 | 第56页 |
·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严格的资格认定 | 第56-57页 |
·对新闻言论进行筛选 | 第57页 |
·网络限制和网络立法 | 第57-58页 |
·对违反新闻法的制裁 | 第58-59页 |
·新闻法中的抗辩事由 | 第59-6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2-67页 |
致谢 | 第67-68页 |
附录A:(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)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