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页 |
绪论 | 第7-15页 |
(一)研究现状 | 第7-13页 |
1.20 世纪80至90年代唐代诗歌与书法关系研究 | 第7-8页 |
2.21 世纪唐代诗歌与书法关系研究 | 第8-13页 |
(二)研究思路、方法 | 第13-15页 |
一、诗与书法关系概述 | 第15-33页 |
(一)诗书渊源 | 第15-20页 |
1.语言:诗与文字产生的共同前提 | 第15-16页 |
2.模仿的本能与求知的快感:诗与文字产生的原因 | 第16-18页 |
3.记事:诗与文字最初的作用 | 第18-19页 |
4.节奏:诗与书法共同的灵魂 | 第19-20页 |
(二)唐代书法概述 | 第20-25页 |
1.初唐书法 | 第20-22页 |
2.盛中唐书法 | 第22-24页 |
3.晚唐书法 | 第24-25页 |
(三)唐代诗歌与书法关系 | 第25-33页 |
1.相近的发展趋势 | 第25-27页 |
2.内容互渗 | 第27页 |
3.唐代诗人的书法实践与书学观念 | 第27-33页 |
二、中唐诗歌与书法的发展、繁荣 | 第33-45页 |
(一)中唐政治经济背景 | 第33-36页 |
1.藩镇割据 | 第33-34页 |
2.宦官乱政 | 第34-35页 |
3.市民阶层的勃兴 | 第35-36页 |
(二)中唐思想文化背景 | 第36-40页 |
1.儒释道三教并行 | 第36-38页 |
2.儒释道思想与诗歌、书法 | 第38-40页 |
(三)中唐诗歌与书法繁荣的原因 | 第40-45页 |
1.诗书取士 | 第40-42页 |
2.媒介的进步: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笔墨纸砚的精工 | 第42-43页 |
3.盛唐诗人与书法家丰富的艺术经验 | 第43-45页 |
三、中唐诗歌与书法的结缘 | 第45-57页 |
(一)中唐诗人的书法修养 | 第45-48页 |
1.诗人擅书 | 第45-47页 |
2.诗人擅书的背后:书法世家 | 第47-48页 |
(二)中唐诗人的书法互动 | 第48-54页 |
1.诗人与书法家的往来 | 第48-50页 |
2.诗人之间的书法交流 | 第50-53页 |
3.题壁书屏:中唐诗人重要的书法交流方式 | 第53-54页 |
(三)中唐论书诗 | 第54-57页 |
1.数量众多、内容丰富 | 第54-55页 |
2.博喻、夸张、对比的运用 | 第55-57页 |
四、中唐诗歌与书法的融通 | 第57-78页 |
(一)诗(文)书并茂:《赠裴将军》《祭侄文稿》《自叙帖》 | 第57-64页 |
1.《赠裴将军》与《祭侄文稿》 | 第57-62页 |
2.《自叙帖》 | 第62-64页 |
(二)理论上的趋同 | 第64-68页 |
1.“不平则鸣”与寄情言志 | 第64-65页 |
2.“笔补造化”与裁夺万殊 | 第65-66页 |
3.“险语破鬼胆”与“骇目惊心” | 第66-68页 |
(三)审美观的一致 | 第68-78页 |
1.“雄”“奇”:韩愈诗与颜真卿字 | 第68-74页 |
2.“合体”:以文为诗与诸体兼用 | 第74-75页 |
3.中晚唐之际的诗歌与书法:趋“瘦” | 第75-78页 |
结语 | 第78-7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9-85页 |
附录 | 第85-91页 |
致谢 | 第9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