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论文--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--一般性问题论文--废气的处理与利用论文

改性生物质焦吸附剂脱汞的机理研究

摘要第3-5页
ABSTRACT第5-8页
第一章 绪论第12-38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2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汞的性质与危害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燃煤汞污染现状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燃煤汞污染防治法规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1.4 生物质资源的利用第16-17页
    1.2 汞污染防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第17-18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煤中汞的分布和赋存状态第18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燃煤汞的迁移和转化第19-20页
    1.3 燃煤脱汞技术进展第20-3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煤炭提质协同脱汞技术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炉内添加剂脱汞技术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现有污染物控制装置协同脱汞技术第23-26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烟气调质脱汞技术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吸附剂脱汞技术第27-32页
    1.4 计算量子化学汞吸附物理化学机理研究进展第32-3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汞与金属/合金的相互作用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汞在金属氧化物表面的催化氧化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汞在碳基吸附剂表面的吸附第34-36页
    1.5 课题的研究目标及内容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1.5.1 研究目标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1.5.2 研究内容第36-37页
    1.6 本章小结第37-38页
第二章 生物质热解焦的结构演化行为及其脱汞特性第38-74页
    2.1 引言第38-39页
    2.2 实验装置与表征方法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实验样品的制备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固定床汞吸附实验系统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吸附剂的表征分析第41-43页
    2.3 生物质的热解动力学第43-54页
        2.3.1 热重分析第43-45页
        2.3.2 生物质的组分解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2.3.3 热解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第46-54页
    2.4 生物质焦的结构演化特性第54-7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1 元素分析第54-55页
        2.4.2 表面官能团分析第55-57页
        2.4.3 微晶结构分析第57-60页
        2.4.4 孔隙结构分析第60-70页
    2.5 生物质焦的脱汞特性第70-72页
    2.6 本章小结第72-74页
第三章 改性生物质焦固定床脱汞的实验研究第74-109页
    3.1 引言第74页
    3.2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74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实验样品的制备第74-7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固定床实验系统第75-77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程序升温脱附实验系统第77-7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第79页
    3.3 生物质焦与活性炭吸附剂的理化特性第79-9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粒径分析第79-8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孔隙结构分析第80-8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微观形貌及表面元素分析第86-92页
    3.4 生物质焦与活性炭吸附剂的脱汞特性第92-9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生物质热解焦改性前后的脱汞特性第92-9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生物质活化焦改性前后的脱汞特性第94-9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活性炭改性前后的脱汞特性第95-97页
    3.5 生物质焦与活性炭吸附剂的脱汞机理第97-107页
        3.5.1 孔隙结构作用机制第97-9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2 卤化铵盐改性机制第99页
        3.5.3 固定床汞吸附过程的机理分析第99-107页
    3.6 本章小结第107-109页
第四章 燃煤烟气改性生物质焦喷射脱汞的实验研究第109-126页
    4.1 引言第109-110页
    4.2 实验装置与方法第110-11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燃煤流化床及吸附剂管道喷射脱汞装置第110-11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燃煤流化床的调试与运行第112-11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烟气汞取样和分析方法第115-11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实验工况及参数第117-118页
    4.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118-125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煤质分析第118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燃烧特性第118-12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吸附剂烟气喷射脱汞特性第120-12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吸附剂烟气喷射协同脱硫脱硝特性第122-12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有害痕量元素在吸附剂和飞灰表面的富集特性第124-125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125-126页
第五章 碳基吸附剂脱汞的量子化学研究第126-147页
    5.1 引言第126-127页
    5.2 计算分析方法和碳基吸附剂模型构建第12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计算分析方法第127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碳基吸附剂模型的构建第127页
    5.3 汞在未改性碳基吸附剂表面的吸附第127-141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基态的选择第127-132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分子尺寸和边缘结构的影响第132-134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电子的定域性分析第134-135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分子轨道成分分析第135-137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弱相互作用分析第137-13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6 汞在碳表面的多原子吸附第138-141页
    5.4 汞在改性碳基吸附剂表面的吸附第141-145页
        5.4.1 电子诱导效应和空间位阻效应第141-143页
        5.4.2 氯化氢自由基氧化机制第143-144页
        5.4.3 表面吸附第144-145页
    5.5 本章小结第145-147页
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147-151页
    6.1 全文总结第147-148页
    6.2 主要创新点第148-149页
    6.3 工作展望第149-151页
参考文献第151-168页
致谢第168-170页
作者简介第170-172页
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第172-177页

论文共177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安康汉调二黄研究--以杨家才手抄汉调二黄剧本为例
下一篇:谢榛《四溟诗话》六朝诗学观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