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农业科学论文--农作物论文--经济作物论文--棉论文

外源2,4-表油菜素内酯在棉花抗低温胁迫中的作用研究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英文缩略表第11-12页
第一章 引言第12-19页
    1.1 低温对植物的影响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低温对植物细胞膜系统的影响第12-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低温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第13页
        1.1.3 低温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第13页
    1.2 植物抵御低温维持生长的策略第13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抗氧化作用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渗透调节作用第14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植物激素调控作用第14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2.4 转录水平的调控作用第15页
    1.3 油菜素内酯的生理作用第15-16页
    1.4 油菜素内酯在植物抗逆中的作用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1 油菜素内酯在干旱胁迫下的作用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2 油菜素内酯在极端温度胁迫下的作用第16页
        1.4.3 油菜素内酯在重金属胁迫下的作用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4 油菜素内酯在盐胁迫下的作用第17页
        1.4.5 油菜素内酯在生物胁迫下的作用第17页
    1.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第17-19页
第二章 外源EBR对低温胁迫下棉花幼苗生理指标的影响第19-29页
    2.1 供试材料与方法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供试材料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试验处理第19页
        2.1.3 测定方法第19页
    2.2 结果与分析第19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外源EBR对低温胁迫下棉花丙二醛含量的影响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外源EBR对低温胁迫下棉花相对电导率的影响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外源EBR对低温胁迫下棉花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4 外源EBR对低温胁迫下棉花净光合速率(Pn)的影响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5 外源EBR对低温胁迫下棉花气孔导度(Gs)的影响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2.2.6 外源EBR对低温胁迫下棉花胞间二氧化碳浓度(Ci)的影响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2.7 外源EBR对低温胁迫下棉花最大光化学效率(FV/FM)的影响第24-25页
        2.2.8 外源EBR对低温胁迫下棉花基于吸收光能的性能指数的影响第25-2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9 外源EBR对低温胁迫下棉花生物量的影响第26-27页
    2.3 讨论第27-28页
    2.4 结论第28-29页
第三章 外源EBR对大田低温胁迫下棉花的影响第29-37页
    3.1 材料和方法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试验设计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生理指标测定的测定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1.3 快速叶绿素荧光诱导曲线测量和OJIP参数计算第30页
    3.2 结果与分析第30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外源EBR对低温胁迫下棉花幼苗相对电导率的影响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外源EBR对低温胁迫下棉花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第30-3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外源EBR对低温胁迫下棉花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第31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外源EBR对低温胁迫下棉花幼苗生物量的影响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外源EBR对低温胁迫下棉花初蕾期株高和果枝数的影响第34-35页
    3.3 讨论第35-36页
    3.4 结论第36-37页
第四章 低温胁迫下棉花喷施EBR的转录组分析第37-52页
    4.1 供试材料与方法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供试材料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试验处理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总RNA的提取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4 RNA质量检测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5 转录组测序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1.6 测序数据的分析第38页
    4.2 结果与分析第38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样品总RNA质量检测第38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测序数据质量检测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测序数据比对统计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差异基因的统计分析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组间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注释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4.2.6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7 光合作用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统计分析第46-4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8 植物激素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统计第47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9 抗氧化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统计分析第49页
    4.3 讨论第49-51页
    4.4 结论第51-52页
第五章 全文总结第52-54页
    5.1 全文总结第52页
    5.2 创新点第52-53页
    5.3 下一步展望第53-54页
参考文献第54-60页
致谢第60-61页
作者简历第61页

论文共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基于E1基因表达调控的大豆生育期性状改良
下一篇:基于转录组的甘蓝型油菜硫苷含量关联分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