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特征
内容提要 | 第1-7页 |
绪论 | 第7-10页 |
·选题意义 | 第8页 |
·研究状况 | 第8页 |
·研究方法 | 第8-9页 |
·论文构思 | 第9-10页 |
第1章 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 | 第10-20页 |
·可持续发展的产生背景 | 第10-12页 |
·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| 第10页 |
·人类的警醒 | 第10-12页 |
·可持续发展提出的思想基础 | 第12-16页 |
·《寂静的春天》 | 第13-14页 |
·《增长的极限》 | 第14-15页 |
·《我们共同的未来》 | 第15-16页 |
·发展观的流变 | 第16-20页 |
·发展概念的理解 | 第16-17页 |
·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四种类型发展观模式 | 第17-20页 |
第2章 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特征及其积极影响 | 第20-25页 |
·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特征 | 第20-22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生态特征 | 第20-21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公平性特征 | 第21页 |
·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本特征 | 第21-22页 |
·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影响 | 第22-25页 |
·可持续发展是新的生态文明观 | 第23页 |
·可持续发展是人、社会、自然相协调的综合发展观 | 第23-25页 |
第3章 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基本要求 | 第25-28页 |
·可持续发展的现实意义 | 第25-26页 |
·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| 第26-28页 |
·实现我国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和经济生产方式的转变 | 第26页 |
·重视培养和发展循环经济 | 第26页 |
·加强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 | 第26-27页 |
·以人为本,实现我国人民享有发展成果的公平性 | 第27-28页 |
结语 | 第28-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0-32页 |
后记 | 第32-34页 |
中文摘要 | 第34-36页 |
Abstract | 第36-3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