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木屑为碳源的固相反硝化反应器处理水中硝酸盐的研究
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1-26页 |
1.1 硝酸盐污染现状 | 第11-13页 |
1.1.1 硝酸盐污染来源 | 第11-12页 |
1.1.2 硝酸盐污染状况 | 第12-13页 |
1.1.3 硝酸盐污染危害 | 第13页 |
1.2 硝酸盐去除技术研究进展 | 第13-20页 |
1.2.1 物理去除技术 | 第14-15页 |
1.2.2 化学去除技术 | 第15-16页 |
1.2.3 生物去除技术 | 第16-20页 |
1.3 固相反硝化(SPD)技术研究进展 | 第20-23页 |
1.4 研究目的与内容 | 第23-25页 |
1.4.1 研究目的 | 第23-24页 |
1.4.2 研究内容 | 第24-25页 |
1.5 技术路线 | 第25-26页 |
第2章 以木屑为碳源的反硝化特征 | 第26-40页 |
2.1 引言 | 第26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6-31页 |
2.2.1 仪器与试剂 | 第26-27页 |
2.2.2 实验用水与接种污泥 | 第27-28页 |
2.2.3 实验方法 | 第28-31页 |
2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1-38页 |
2.3.1 以木屑为碳源驯化的微生物的反硝化性能 | 第31-32页 |
2.3.2 木屑反硝化柱运行评价 | 第32-34页 |
2.3.3 无微生物作用木屑释碳性能 | 第34-35页 |
2.3.4 微生物作用下木屑的反硝化性能 | 第35-37页 |
2.3.5 木屑反硝化机理 | 第37-38页 |
2.4 本章小结 | 第38-40页 |
第3章 木屑反硝化反应器沿程反硝化行为 | 第40-57页 |
3.1 引言 | 第40-41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41-44页 |
3.2.1 仪器与试剂 | 第41页 |
3.2.2 实验用水 | 第41页 |
3.2.3 微生物驯化 | 第41-42页 |
3.2.4 实验装置 | 第42-43页 |
3.2.5 实验方法 | 第43页 |
3.2.6 分析测试方法 | 第43-44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44-56页 |
3.3.1 反硝化系统性能 | 第44-47页 |
3.3.2 沿程反硝化性能及特征 | 第47-56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4章 木屑反硝化反应器沿程微生物分布 | 第57-74页 |
4.1 引言 | 第57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57-61页 |
4.2.1 仪器与试剂 | 第57-58页 |
4.2.2 填料采集 | 第58-59页 |
4.2.3 填料活性实验 | 第59页 |
4.2.4 分析测试方法 | 第59-61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61-72页 |
4.3.1 微生物数量的沿程分布 | 第61-63页 |
4.3.2 系统填料反硝化活性 | 第63-65页 |
4.3.3 木屑形态变化 | 第65-66页 |
4.3.4 微生物群落的沿程分布特征 | 第66-71页 |
4.3.5 反应器沿程反硝化机理 | 第71-72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72-74页 |
第5章 SPD反应器木屑填充方式优化 | 第74-97页 |
5.1 引言 | 第74-75页 |
5.2 材料与方法 | 第75-78页 |
5.2.1 仪器与试剂 | 第75页 |
5.2.2 实验用水 | 第75页 |
5.2.3 微生物驯化 | 第75页 |
5.2.4 实验装置 | 第75-77页 |
5.2.5 实验方法 | 第77页 |
5.2.6 分析测试方法 | 第77-78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78-96页 |
5.3.1 沿程反硝化行为 | 第78-88页 |
5.3.2 串联反应室反硝化特征 | 第88-91页 |
5.3.3 贡献度计算 | 第91-96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96-97页 |
第6章 结论及建议 | 第97-100页 |
6.1 结论 | 第97-98页 |
6.2 创新点 | 第98页 |
6.3 建议 | 第98-10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00-113页 |
致谢 | 第113-114页 |
附录 | 第114-11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