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6-7页 |
ABSTRACT | 第7-8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9-15页 |
1.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| 第9-10页 |
1.2 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| 第10-11页 |
1.3 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数值模拟的研究进展 | 第11-13页 |
1.4 问题的提出 | 第13-14页 |
1.5 本文的研究内容 | 第14-15页 |
第二章 WRF模式简介及资料方法说明 | 第15-23页 |
2.1 WRF模式介绍 | 第15-16页 |
2.2 WRF模式物理参数化过程简介 | 第16-19页 |
2.2.1 WRF模式云微物理参数化过程简介 | 第16-18页 |
2.2.2 WRF模式积云对流参数化过程简介 | 第18-19页 |
2.3 本文所用资料及方法介绍 | 第19-23页 |
2.3.1 资料介绍 | 第19页 |
2.3.2 主要计算方法说明 | 第19-23页 |
第三章 “7.21”北京特大暴雨过程概况和数值试验设计 | 第23-29页 |
3.1 降水过程概况 | 第23-26页 |
3.1.1 降水实况及大尺度环流背景简介 | 第23-24页 |
3.1.2 动力学特征 | 第24页 |
3.1.3 热力学特征 | 第24-25页 |
3.1.4 高空急流与降水区的对应关系 | 第25-26页 |
3.2 数值试验设计 | 第26-29页 |
第四章 不同云微物理参数化方案对降水过程模拟的对比试验 | 第29-41页 |
4.1 降水量的对比分析 | 第29-33页 |
4.1.1 降水量的水平分布及相关系数 | 第29-30页 |
4.1.2 不同等级降水量的模拟评分结果 | 第30-33页 |
4.2 中尺度对流回波模拟结果 | 第33-34页 |
4.3 云中水成物的对比分析 | 第34-36页 |
4.3.1 区域的选取 | 第34-35页 |
4.3.2 云中水成物的变化特征 | 第35-36页 |
4.4 “7.21”暴雨集合平均结果分析 | 第36-39页 |
4.4.1 集合预报的评分结果 | 第37-38页 |
4.4.2 各降水量级的概率分布 | 第38-39页 |
4.5 本章小结与讨论 | 第39-41页 |
第五章 不同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对降水过程模拟的对比试验 | 第41-51页 |
5.1 降水量的对比分析 | 第41-42页 |
5.1.1 降水量的水平分布及相关系数 | 第41页 |
5.1.2 不同等级降水量的模拟评分结果 | 第41-42页 |
5.2 对流激发的空间特征 | 第42-43页 |
5.3 对流激发的时间特征 | 第43-44页 |
5.4 模拟降水量差异的探讨 | 第44-46页 |
5.5 对流降水和层云降水 | 第46-49页 |
5.5.1 降水区域的划分标准 | 第46-47页 |
5.5.2 区域平均降水强度 | 第47-48页 |
5.5.3 深对流、浅对流和层云区域平均降水量和面积 | 第48-49页 |
5.6 本章小结与讨论 | 第49-51页 |
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| 第51-53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3-61页 |
致谢 | 第61-62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2-63页 |
论文附图 | 第63-8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