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6页 |
Abstract | 第6-7页 |
1 绪论 | 第11-27页 |
1.1 概述 | 第11页 |
1.2 污泥的处置方法 | 第11-13页 |
1.2.1 污泥的简单处置 | 第11-12页 |
1.2.2 污泥农用化 | 第12页 |
1.2.3 污泥材料化 | 第12页 |
1.2.4 污泥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| 第12-13页 |
1.3 污泥中重金属的去除 | 第13-15页 |
1.3.1 化学方法 | 第13-14页 |
1.3.2 植物方法 | 第14页 |
1.3.3 微生物方法 | 第14-15页 |
1.3.4 电化学方法 | 第15页 |
1.4 电动修复的理论基础及其应用 | 第15-23页 |
1.4.1 电动修复的基本原理 | 第15-16页 |
1.4.2 电解液pH控制的主要方法和装置 | 第16-17页 |
1.4.3 电动修复的强化措施 | 第17-19页 |
1.4.4 电动修复的联合技术及其装置 | 第19-20页 |
1.4.5 电动修复技术处理污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| 第20-23页 |
1.5 论文研究的目的、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| 第23-27页 |
1.5.1 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| 第23页 |
1.5.2 论文依据及前沿创新 | 第23-24页 |
1.5.3 技术路线图 | 第24-25页 |
1.5.4 研究内容 | 第25-27页 |
2 污泥性质分析与装置研发 | 第27-39页 |
2.1 污泥来源及其性质分析 | 第27-31页 |
2.1.1 污泥来源 | 第27页 |
2.1.2 污泥的含固率和含碳量测定 | 第27-28页 |
2.1.3 污泥的电导率(EC)及pH值的测定 | 第28页 |
2.1.4 污泥孔隙溶液的粘度及阳离子交换量(CEC)测定 | 第28页 |
2.1.5 污泥的zeta电位分析 | 第28-29页 |
2.1.6 污泥的pH酸碱缓冲性能分析 | 第29页 |
2.1.7 元素组成及含量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1.8 XRD及化学物相分析 | 第30-31页 |
2.2 实验装置的研发 | 第31-37页 |
2.2.1 阴极pH电化学控制装置的研发 | 第31-35页 |
2.2.2 离子强化迁移的装置研发 | 第35-37页 |
2.3 实验研究方法 | 第37-38页 |
2.3.1 污泥预处理 | 第37-38页 |
2.3.2 电动修复实验 | 第38页 |
2.4 小结 | 第38-39页 |
3 电动修复技术处理污泥研究 | 第39-58页 |
3.1 实验方案设计 | 第39-41页 |
3.2 结果与讨论 | 第41-57页 |
3.2.1 阴极pH电化学控制装置的应用研究 | 第41-52页 |
3.2.2 离子强化迁移装置的应用研究 | 第52-57页 |
3.3 小结 | 第57-58页 |
4 SE-EK-AC技术处理污泥浸出渣的应用研究 | 第58-78页 |
4.1 实验方案设计 | 第58页 |
4.2 结果与讨论 | 第58-77页 |
4.2.1 电压对污泥浸出渣中重金属去除的影响 | 第58-62页 |
4.2.2 阴极电解液初始pH值对污泥浸出渣中重金属去除的影响 | 第62-66页 |
4.2.3 含水率对污泥浸出渣中重金属去除的影响 | 第66-70页 |
4.2.4 不同pH值污泥浸出渣的电动去除效果 | 第70-74页 |
4.2.5 预酸化污泥和污泥浸出渣的电动去除效果比较 | 第74-77页 |
4.3 小结 | 第77-78页 |
5 机理研究 | 第78-87页 |
5.1 电动修复过程机理分析 | 第78-83页 |
5.1.1 电动修复过程中重金属离子的溶解与沉淀机理分析 | 第79页 |
5.1.2 电动修复过程中重金属离子吸附与解吸机理分析 | 第79-81页 |
5.1.3 电动修复过程中重金属离子迁移机理分析 | 第81-83页 |
5.2 研发装置在电动修复中的作用机理 | 第83-87页 |
5.2.1 阴极pH控制装置提高金属去除率的机理研究 | 第83-84页 |
5.2.2 离子强化迁移装置提高金属去除率的机理研究 | 第84-87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87-8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8-9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| 第95-96页 |
致谢 | 第96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