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摘要 | 第5-6页 | 
| Abstract | 第6页 | 
| 第一章 绪论 | 第10-14页 | 
| 1.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| 第10-11页 | 
| 1.2 课题研究现状 | 第11-12页 | 
| 1.3 论文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| 第12页 | 
| 1.4 论文组织结构 | 第12-14页 | 
| 第二章 相关协议分析及技术研究 | 第14-26页 | 
| 2.1 SIP协议 | 第14-20页 | 
| 2.1.1 SIP协议的网络单元 | 第14-16页 | 
| 2.1.2 SIP协议消息 | 第16-18页 | 
| 2.1.3 SIP协议基本呼叫流程 | 第18-20页 | 
| 2.2 SDP协议 | 第20-21页 | 
| 2.3 RTP协议和RTCP协议 | 第21-23页 | 
| 2.3.1 RTP报文格式 | 第21-23页 | 
| 2.3.2 RTCP协议 | 第23页 | 
| 2.4 NAT穿透 | 第23-25页 | 
| 2.5 本章小结 | 第25-26页 | 
| 第三章 应用层组播的研究与设计 | 第26-43页 | 
| 3.1 视频会议系统拓扑 | 第26-28页 | 
| 3.1.1 信令流拓扑 | 第26-27页 | 
| 3.1.2 媒体流拓扑 | 第27-28页 | 
| 3.2 组播方案设计 | 第28-37页 | 
| 3.2.1 设计原则 | 第30页 | 
| 3.2.2 组播树的构建 | 第30-35页 | 
| 3.2.2.1 基于节点综合能力的计算模型 | 第31-32页 | 
| 3.2.2.2 基于RTT平均值的计算模型 | 第32-33页 | 
| 3.2.2.3 节点综合性能和RTT平均值的组合计算模型 | 第33-35页 | 
| 3.2.3 组播树的维护 | 第35-37页 | 
| 3.2.3.1 新节点加入 | 第35-36页 | 
| 3.2.3.2 节点正常退出 | 第36-37页 | 
| 3.2.3.3 节点意外退出 | 第37页 | 
| 3.3 组播性能分析 | 第37-38页 | 
| 3.4 组播树QoS策略 | 第38-41页 | 
| 3.4.1 组播树拥塞判断 | 第39-40页 | 
| 3.4.2 拥塞控制方案 | 第40-41页 | 
| 3.5 本章小结 | 第41-43页 | 
| 第四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设计 | 第43-59页 | 
| 4.1 系统需求分析 | 第43页 | 
| 4.2 系统设计 | 第43-58页 | 
| 4.2.1 编解码模块设计 | 第46-47页 | 
| 4.2.2 用户管理模块设计 | 第47-49页 | 
| 4.2.3 会议功能模块设计 | 第49-53页 | 
| 4.2.3.1 会议事件通告模型 | 第49页 | 
| 4.2.3.2 创建会议 | 第49-50页 | 
| 4.2.3.3 加入会议 | 第50页 | 
| 4.2.3.4 离开会议 | 第50-51页 | 
| 4.2.3.5 会议发言权变化 | 第51-53页 | 
| 4.2.4 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| 第53-54页 | 
| 4.2.5 NAT模块的设计 | 第54-58页 | 
| 4.2.5.1 NAT类型检测 | 第54-55页 | 
| 4.2.5.2 本文实现方案 | 第55-58页 | 
| 4.3 本章小结 | 第58-59页 | 
| 第五章 视频会议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| 第59-76页 | 
| 5.1 系统实现 | 第59-70页 | 
| 5.1.1 SIP协议栈和RTP协议栈的实现 | 第59-60页 | 
| 5.1.2 组播树的实现 | 第60-61页 | 
| 5.1.3 用户管理模块实现 | 第61-62页 | 
| 5.1.4 会议功能模块实现 | 第62-64页 | 
| 5.1.5 数据传输模块实现 | 第64-65页 | 
| 5.1.6 NAT穿透模块实现 | 第65-67页 | 
| 5.1.7 QoS模块实现 | 第67-70页 | 
| 5.2 系统测试 | 第70-75页 | 
| 5.2.1 测试环境 | 第70-71页 | 
| 5.2.2 功能测试 | 第71-73页 | 
| 5.2.3 组播树性能测试 | 第73-75页 | 
| 5.3 本章小结 | 第75-76页 | 
| 总结与展望 | 第76-77页 | 
| 参考文献 | 第77-80页 | 
|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80-81页 | 
| 致谢 | 第81-82页 | 
| 附件 | 第8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