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3-4页 |
英文摘要 | 第4页 |
1 绪论 | 第7-10页 |
1.1 研究背景 | 第7-8页 |
1.2 研究目的和意义 | 第8页 |
1.3 研究内容和方法 | 第8-9页 |
1.4 研究创新和难点 | 第9-10页 |
2 在线通讯中的表情符号产生与发展 | 第10-28页 |
2.1 通讯时代表情符号的产生 | 第10-17页 |
2.1.1 表情符号是思维的表现形式和媒介载体 | 第11-14页 |
2.1.2 表情符号是浓缩表情和动作的视觉文化 | 第14-17页 |
2.2 多媒体时代表情符号的发展 | 第17-22页 |
2.2.1 表情符号与表演艺术 | 第19-20页 |
2.2.2 表情符号与动画艺术 | 第20-22页 |
2.3 在线通讯形式的发展与表情符号 | 第22-27页 |
2.3.1 PC端在线通讯软件腾讯QQ官方表情的“小黄脸” | 第24-25页 |
2.3.2 移动端在线通讯emoji表情中的“小黄脸” | 第25-26页 |
2.3.3 网络游戏在线通讯和论坛在线中网易官方表情的“小黄脸” | 第26-27页 |
2.4 在线通讯中的表情符号定义与特点 | 第27-28页 |
3 在线通讯中表情符号的情感化体现 | 第28-36页 |
3.1 字符表情 | 第29-31页 |
3.1.1 ASCII字符画 | 第29-31页 |
3.1.2 日本“颜文字”字符表情 | 第31页 |
3.2 图片表情(动态和静态) | 第31-34页 |
3.2.1 影视截屏而成的图片表情 | 第31-32页 |
3.2.2 卡通手绘而成的图片表情 | 第32页 |
3.2.3 二次创作而成的图片表情 | 第32-34页 |
3.3 总结分析与比较 | 第34-36页 |
4 在线通讯中表情符号的情感化设定 | 第36-42页 |
4.1 表情符号的本能层面设计——表情达意 | 第38-39页 |
4.2 表情符号的行为层面设计——气氛营造 | 第39-40页 |
4.3 表情符号的反思层面设计——回忆体验 | 第40-42页 |
5 在线通讯中表情符号的情感化设计解析 | 第42-46页 |
5.1 设计符号学中的情感化表情符号 | 第42-43页 |
5.2 情绪心理学中的情感化表情符号 | 第43-44页 |
5.3 动画原理中的情感化表情符号 | 第44-45页 |
5.4 图形和色彩表现中的情感化表情符号 | 第45-46页 |
结语 | 第46-47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7-50页 |
附录 | 第50-51页 |
致谢 | 第51-52页 |
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(著)及科研情况 | 第5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