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文学论文--中国文学论文--各体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--诗歌、韵文论文--诗歌论文

自我指涉与表演:柯马丁解释《诗经》等文本的策略

致谢第5-7页
摘要第7-9页
Abstract第9-10页
1 绪论第13-19页
    1.1 研究现状第13-17页
    1.2 研究意义与方法第17-19页
2 自我指涉与表演理论第19-39页
    2.1 人与物的自我指涉第19-24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人的自我指涉进路第19-22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物的自我指涉进路第22-24页
    2.2 自指与他指的关系第24-36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自指与他指的分离第24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自指与他指的对应第27-32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后现代视域下的自我指涉第32-36页
    2.3 表演理论及其自我指涉第36-39页
3 柯氏解释《诗经》策略的分析第39-72页
    3.1 解诗策略的概述第39-41页
    3.2 形式要素与象征第41-5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自我指涉的形式要素第41-4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1 字句与叙事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2 主题与惯例第42-4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2.1.3 程式与结构第45-48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仪式表演的形式要素第48-51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象征的辨析第51-54页
    3.3 《诗经·楚茨》的解释策略第54-6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柯氏解诗的形式要素第54-5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1 文本主体第55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2 模式语境第55-5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3 形式内蕴意义第56-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4 表演身份:祭祀者、“祝”和“尸”第57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5 表演场景第57-58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3.1.6 接受者视角第58-59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个案分析第59-62页
    3.4 柯马丁解诗策略评价第62-72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《诗经》解释策略综述第62-69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.1 经学与礼制第62-6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.2 抒情与象征第64-66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3.4.1.3 民俗与主题第66-69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新意与不足第69-72页
4 柯氏解诗策略在其他文本中的运用第72-102页
    4.1 引据类第72-79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多种口头传本第72-75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《缁衣》等引据的形式分析第75-79页
    4.2 历史叙事类第79-86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叙事视角下的历史与诗歌第79-8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1 表演与人、物的自指第80-83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2.1.2 自指与他指融通的哲学内涵第83-84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《史记·司马相如列传》的时间定位第84-86页
    4.3 汉赋类第86-94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声色的修辞传统第87-8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汉赋的自我指涉分析第89-94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1 历史背景第89-91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2 感官表演理论第91-92页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4.3.2.3 “改”的过程第92-94页
    4.4 碑文类第94-10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碑文的传承性第94-96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碑文的模式分析第96-9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碑文的政治、历史指涉性第99-102页
5 比较视域下的自我指涉理论解析第102-130页
    5.1 比较的理论基础第102-112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形式分析第102-10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非二元视角下的象征性第105-110页
        5.1.3 追忆模式第110-112页
    5.2 理论差异及自我指涉理论的优势第112-12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解读环境:历史事件与模式语境第113-11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解读指向:情感、道德与文本模式第115-119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解读载体:描述文本与表演场景第119-122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读者、作者解析:主体性与视角性第122-125页
    5.3 柯马丁理论中对应性的缺失与发展第125-130页
6 结论第130-131页
参考文献第131-143页
作者简历第143页

论文共143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碳排放视角下城市非农用地生态效率模型及其应用
下一篇:提高动态光谱信噪比的方法及应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