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 第一部分 | 第3-7页 |
| 摘要 | 第3-5页 |
| ABSTRACT | 第5-7页 |
| 第二部分 | 第7-11页 |
| 摘要 | 第7-8页 |
| ABSTRACT | 第8-11页 |
| 英文缩略语表 | 第11-12页 |
| 前言 | 第12-16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14-16页 |
| 第一部分 动态增强 MRI 联合 DWI 诊断乳腺病变的误诊原因分析 | 第16-57页 |
| 1 材料和方法 | 第16-18页 |
| 1.1 临床资料 | 第16-17页 |
| 1.2 MRI 检查方法 | 第17页 |
| 1.3 MRI 图像解读 | 第17-18页 |
| 1.4 病理学分析 | 第18页 |
| 1.5 根据病理判定 MRI 结果是否正确 | 第18页 |
| 1.6 统计学分析 | 第18页 |
| 2. 结果 | 第18-39页 |
| 2.1 乳腺 MRI 诊断与临床、病理结果 | 第18-27页 |
| 2.2 各种 MRI 形态学特征对诊断的影响 | 第27-30页 |
| 2.3 动态增强特征对诊断的影响 | 第30-32页 |
| 2.4 DWI 对乳腺 MRI 诊断的价值 | 第32-37页 |
| 2.5 二元 logistic 回归模型 | 第37-39页 |
| 3. 讨论 | 第39-54页 |
| 3.1 漏诊或低估病灶的临床、MRI 及病理特点 | 第39-42页 |
| 3.2 高估病灶的临床、MRI 及病理特点 | 第42-53页 |
| 3.3 BI-RADS-MRI 评估分类与 logistic 回归模型预测结果对比 | 第53-54页 |
| 4. 小结 | 第54-55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55-57页 |
| 第二部分 乳腺良恶性叶状肿瘤 MRI 表现及病理特征分析 | 第57-121页 |
| 1. 材料与方法 | 第57-59页 |
| 1.1 临床资料 | 第57-58页 |
| 1.2 MRI 检查方法 | 第58页 |
| 1.3 MR 图像解读 | 第58-59页 |
| 1.4 病理学分析 | 第59页 |
| 1.5 统计学方法 | 第59页 |
| 2 结果 | 第59-63页 |
| 2.1 临床特征与病理结果 | 第59-60页 |
| 2.2 叶状肿瘤的 MRI 表现 | 第60-62页 |
| 2.3 MRI 对叶状肿瘤的诊断效能 | 第62-63页 |
| 3. 讨论 | 第63-71页 |
| 3.1 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 | 第63-66页 |
| 3.2 病理表现 | 第66-68页 |
| 3.3 MRI 表现 | 第68-69页 |
| 3.4 鉴别诊断 | 第69-71页 |
| 4. 结论 | 第71-72页 |
| 参考文献 | 第72-75页 |
| PART ONE | 第75-107页 |
| 1. MATERIALSAND METHODS | 第75-77页 |
| 1.1 Study subjects | 第75-76页 |
| 1.2 MRI Protocol | 第76页 |
| 1.3 Image Interpretation | 第76页 |
| 1.4 Reference Standard | 第76页 |
| 1.5 Radio-pathological Correlation | 第76页 |
| 1.6 StatisticalAnalysis | 第76-77页 |
| 2 RESULTS | 第77-93页 |
| 2.1 Clinical status, pathological results and MRI diagnosis | 第77-83页 |
| 2.2 MRI manifestations | 第83-85页 |
| 2.3 Kenetic curve assessment | 第85-88页 |
| 2.4 DWI | 第88-91页 |
| 2.5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| 第91-93页 |
| 3 Discussion | 第93-104页 |
| 3.1 Characteristics of missed or underestimated lesions | 第93-94页 |
| 3.2 Characteristics of overestimated lesions | 第94-103页 |
| 3.3 Comparison between BI-RADS MRI classification and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| 第103-104页 |
| 4 Conclusion | 第104页 |
| References | 第104-107页 |
| PART TWO | 第107-121页 |
| 1. Materials and Methods | 第107-109页 |
| 1.1 Study subjects | 第107-108页 |
| 1.2 MRI Protocol | 第108页 |
| 1.3 Image Interpretation | 第108页 |
| 1.4 Reference Standard | 第108页 |
| 1.5 StatisticalAnalysis | 第108-109页 |
| 2. Results | 第109-112页 |
| 2.1 Clinical status and pathological results | 第109-110页 |
| 2.2 MRI manifestations | 第110-111页 |
| 2.3 Diagnostic performance of MRI for PT | 第111-112页 |
| 3 Discussion | 第112-118页 |
| 3.1 Epidemiology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| 第112-113页 |
| 3.2 Pathological Results | 第113-116页 |
| 3.3 MRI Manifestations | 第116-117页 |
| 3.4 Differential diagnosis | 第117-118页 |
| 4 Conclusion | 第118页 |
| References | 第118-121页 |
| 附录 | 第121-122页 |
| 致谢 | 第122-123页 |
| 攻读学位期间撰写与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| 第123-12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