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2-5页 |
ABSTRACT | 第5-8页 |
引言 | 第12-16页 |
一 选题的研究意义 | 第12-15页 |
二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| 第15页 |
三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| 第15-16页 |
四 研究方法 | 第16页 |
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、贸易和计划与市场相互联系的思想 | 第16-23页 |
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农业思想 | 第17-18页 |
1 土地国有化的倚重 | 第17页 |
2 农业生产合作社 | 第17-18页 |
3 马赛大会上的土地革命纲领 | 第18页 |
第二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贸易思想 | 第18-20页 |
1 自由贸易思想论述 | 第18-19页 |
2 生产资本扩大使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| 第19-20页 |
3 关税思想论述 | 第20页 |
第三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“计划”与“市场”思想 | 第20-23页 |
1 马克思恩格斯的计划思想 | 第20-21页 |
2 马克思恩格斯的市场思想 | 第21页 |
3 马克思恩格斯的“市场”和“计划”相互关系的论述 | 第21-23页 |
第二章 陈云对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中国化的探索 | 第23-30页 |
第一节 陈云的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中国化进程 | 第23-24页 |
1 建国初期陈云的农业思想的萌芽 | 第23-24页 |
2 中共八大后陈云农业思想的发展 | 第24页 |
3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陈云农业思想的成熟 | 第24页 |
第二节 陈云对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的中国化结合 | 第24-28页 |
1 陈云在马克思主义国有化基础上的农业思想及发展 | 第25页 |
2 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家庭经营相结合 | 第25-27页 |
3 改善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 | 第27-28页 |
第三节 陈云对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的发展 | 第28-30页 |
1 陈云对土地国有化的发展 | 第28页 |
2 农业经济政策的创新 | 第28-29页 |
3 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创新 | 第29-30页 |
第三章 陈云对马克思主义商业贸易思想中国化的探索 | 第30-37页 |
第一节 陈云马克思主义贸易思想中国化进程 | 第30-32页 |
1 陈云商业贸易思想的萌芽阶段 | 第30页 |
2 陈云商业贸易思想的发展 | 第30-31页 |
3 陈云商业贸易思想的成熟 | 第31-32页 |
第二节 陈云对马克思主义贸易思想的中国化结合 | 第32-35页 |
1 陈云的国内贸易思想及发展 | 第32-33页 |
2 陈云的外贸思想及其在当代的创新 | 第33-35页 |
第三节 陈云对马克思主义贸易思想的发展 | 第35-37页 |
1 对马克思主义自由贸易思想的发展 | 第35-36页 |
2 在独立自主自立更生的原则上发展对外贸易 | 第36页 |
3 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要学会“引进” | 第36-37页 |
第四章 陈云对马克思恩格斯“计划”与“市场”相互关系思想中国化的探索 | 第37-44页 |
第一节 陈云的马克思主义“计划”与“市场”相互关系思想中国化进程 | 第37-40页 |
1 陈云“计划”与“市场”相互关系思想的萌芽 | 第37-38页 |
2 陈云“计划”与“市场”相互关系思想的发展 | 第38-39页 |
3 陈云“计划”与“市场”相互关系思想的成熟 | 第39-40页 |
第二节 陈云对马克思主义“计划”与“市场”相互关系思想的中国化结合 | 第40-42页 |
1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 | 第40-41页 |
2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市场 | 第41-42页 |
3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| 第42页 |
第三节 陈云对马克思主义“计划”与“市场”相互关系思想的发展 | 第42-44页 |
1 计划思想的发展 | 第42-43页 |
2 市场思想的发展 | 第43页 |
3 计划与市场思想的结合 | 第43-44页 |
第五章 陈云的经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| 第44-47页 |
第一节 陈云农业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农业思想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| 第44-45页 |
1 陈云的农业思想是对马恩农业思想的丰富和发展 | 第44页 |
2 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| 第44-45页 |
第二节 陈云贸易思想在马克思主义贸易思想中国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| 第45-46页 |
1 对马恩的国内商业贸易思想的丰富 | 第45页 |
2 陈云的外贸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| 第45-46页 |
第三节 陈云“计划”与“市场”相互关系思想在马克思主义“计划”与“市场”思想中国化的地位和作用 | 第46-47页 |
1 陈云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能促进市场的发展 | 第46页 |
2 陈云计划与市场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的关系 | 第46-47页 |
结语 | 第47-4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8-49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