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. 绪论 | 第9-22页 |
1.0 研究背景 | 第9-11页 |
1.0.1 政策背景 | 第9-10页 |
1.0.2 现实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1 研究目的及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1.1 研究目的 | 第11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现有研究综述 | 第12-19页 |
1.2.1 国外研究综述 | 第12-16页 |
1.2.2 国内研究综述 | 第16-19页 |
1.3 国内外文献综述述评 | 第19页 |
1.4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5 研究方法及论文创新点 | 第20-22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20页 |
1.5.2 论文的创新点 | 第20-22页 |
2.对数字劳动及其相关概念的不同认识 | 第22-30页 |
2.1 学术界对数字劳动的不同定义 | 第22-23页 |
2.2 福克斯的数字劳动与其他形式劳动的比较 | 第23-28页 |
2.2.1 具体劳动与数字劳动 | 第23-24页 |
2.2.2 抽象劳动与数字劳动 | 第24-25页 |
2.2.3 非物质劳动与数字劳动 | 第25-26页 |
2.2.4 知识性劳动与数字劳动 | 第26-27页 |
2.2.5 创新劳动与数字劳动 | 第27-28页 |
2.3 结论 | 第28-30页 |
3.克里斯蒂安·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概览 | 第30-50页 |
3.1 克里斯蒂安·福克斯人物简介 | 第30-31页 |
3.2 克里斯蒂安·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背景 | 第31-33页 |
3.3 克里斯蒂安·福克斯数字劳动的主要内容 | 第33-44页 |
3.3.1 数字劳动的研究脉络 | 第33-36页 |
3.3.2 数字劳动的表现形式 | 第36-37页 |
3.3.3 数字劳动的基本维度 | 第37页 |
3.3.4 数字劳动的基本特点 | 第37-38页 |
3.3.5 数字劳动的异化 | 第38-40页 |
3.3.6 数字劳动中的“剥削”现象 | 第40-44页 |
3.4 数字劳动与数字工作的辩证分析 | 第44-46页 |
3.5 数字劳动与网络平台信息过程的相互关系:认知-沟通-合作 | 第46-47页 |
3.6 基于马克思劳动二重性理论的数字劳动二重性 | 第47-50页 |
4.基于剩余价值理论的克里斯蒂安·福克斯数字劳动释析 | 第50-56页 |
4.1 福克斯的数字劳动中剩余价值生产方式问题分析 | 第50-53页 |
4.1.1 福克斯的数字劳动剩余价值生产问题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析 | 第51-52页 |
4.1.2 福克斯的数字劳动中价值与交换价值分析 | 第52页 |
4.1.3 福克斯数字劳动剩余价值生产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问题分析 | 第52-53页 |
4.2 福克斯数字劳动剩余价值的实证分析(以在线定向广告为例) | 第53-56页 |
5.克里斯蒂安·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的辨证评价及其时代价值 | 第56-63页 |
5.1.对克里斯蒂安·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的辨证评价 | 第56-58页 |
5.2 克里斯蒂安·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的时代价值 | 第58-59页 |
5.3 克里斯蒂安·福克斯数字劳动思想对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借鉴意义 | 第59-63页 |
6.结论 | 第63-65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5-70页 |
致谢 | 第70-72页 |
附录一: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