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4页 |
abstract | 第4-5页 |
1.绪论 | 第10-16页 |
1.1 课题的提出 | 第10-11页 |
1.2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.1 论文研究的内容 | 第11-12页 |
1.2.2 论文研究的意义 | 第12页 |
1.3 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实验方案 | 第12-14页 |
1.3.1 研究的基本方法 | 第12-13页 |
1.3.2 实验方案——西安张家堡绿带广场概念设计 | 第13-14页 |
1.4 研究框架 | 第14-15页 |
1.5 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1.5.1 国外研究现状 | 第15页 |
1.5.2 国内研究现状 | 第15-16页 |
2.西安城市中心绿带地下空间设计概念释义与研究 | 第16-36页 |
2.1 城市绿带 | 第16-18页 |
2.1.1 城市绿带释义 | 第16-17页 |
2.1.2 城市绿带建设意义 | 第17-18页 |
2.1.3 城市绿带建设趋势 | 第18页 |
2.2 城市地下空间 | 第18-26页 |
2.2.1 城市地下空间释义 | 第18-19页 |
2.2.2 城市地下空间建设功能 | 第19-24页 |
2.2.3 城市地下空间建设意义 | 第24-25页 |
2.2.4 城市地下空间建设趋势 | 第25-26页 |
2.3 城市绿带地下空间设计 | 第26-29页 |
2.3.1 城市绿带地下空间设计释义 | 第26-27页 |
2.3.2 城市中心绿带地下空间设计意义 | 第27-29页 |
2.4 西安城市空间解读 | 第29-35页 |
2.4.1 西安城市空间格局 | 第29-30页 |
2.4.2 西安城市绿带建设现状 | 第30-32页 |
2.4.3 西安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现状 | 第32-34页 |
2.4.4 西安城市中心绿带地下空间建设可行性分析 | 第34-35页 |
2.5 章节总结 | 第35-36页 |
3.城市中心绿带地下空间相关案例研究 | 第36-64页 |
3.1 案例选择 | 第36页 |
3.2 案例综述 | 第36-62页 |
3.2.1 法国巴黎列·阿莱广场 | 第36-40页 |
3.2.2 加拿大蒙特利尔地下城 | 第40-43页 |
3.2.3 日本北海道札幌大通公园 | 第43-46页 |
3.2.4 西安南门综合提升改造项目 | 第46-49页 |
3.2.5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下沉商街 | 第49-52页 |
3.2.6 南京浦口新城中央绿轴规划 | 第52-55页 |
3.2.7 西安幸福林带项目 | 第55-62页 |
3.3 案例总结 | 第62-63页 |
3.4 章节总结 | 第63-64页 |
4.城市中心绿带地下空间设计理论及方法 | 第64-98页 |
4.1 城市中心区地下空间资源评估与开发需求预测 | 第64-70页 |
4.1.1 地下空间资源评估 | 第64-67页 |
4.1.2 地下空间需求预测 | 第67-70页 |
4.2 城市中心绿带地下空间规划 | 第70-76页 |
4.2.1 功能规划与布局 | 第70-72页 |
4.2.2 开发强度策划 | 第72-74页 |
4.2.3 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| 第74-76页 |
4.3 城市中心绿带地下空间设计 | 第76-95页 |
4.3.1 结构布局 | 第76-79页 |
4.3.2 构造层次 | 第79-80页 |
4.3.3 开发形式 | 第80-82页 |
4.3.4 交通组织 | 第82-83页 |
4.3.5 节点设计 | 第83-87页 |
4.3.6 景观设计 | 第87-90页 |
4.3.7 采光设计 | 第90-92页 |
4.3.8 尺度营造 | 第92-93页 |
4.3.9 防灾设计 | 第93-95页 |
4.4 城市中心绿带地下空间设计原则 | 第95-97页 |
4.4.1 可持续发展 | 第95-96页 |
4.4.2 因地制宜 | 第96页 |
4.4.3 历史延续 | 第96页 |
4.4.4 绿地优先 | 第96页 |
4.4.5 公共优先 | 第96页 |
4.4.6 平战结合 | 第96-97页 |
4.4.7 一体化 | 第97页 |
4.4.8 分区、分层、分期 | 第97页 |
4.5 章节总结 | 第97-98页 |
5.西安张家堡广场概念设计 | 第98-128页 |
5.1 前期分析 | 第98-107页 |
5.1.1 宏观分析 | 第98-100页 |
5.1.2 中观分析 | 第100-102页 |
5.1.3 微观分析 | 第102-106页 |
5.1.4 现状总结 | 第106-107页 |
5.2 方案规划 | 第107-110页 |
5.2.1 规划定位 | 第107页 |
5.2.2 功能规划 | 第107-109页 |
5.2.3 开发强度策划 | 第109-110页 |
5.3 空间设计 | 第110-127页 |
5.3.1 结构布局 | 第110-112页 |
5.3.2 功能布局 | 第112-114页 |
5.3.3 交通组织 | 第114-119页 |
5.3.4 节点设计 | 第119-122页 |
5.3.5 采光通风 | 第122-123页 |
5.3.6 尺度营造 | 第123-124页 |
5.3.7 防灾设计 | 第124-126页 |
5.3.8 建设策略 | 第126-127页 |
5.4 章节总结 | 第127-128页 |
6.结语与展望 | 第128-13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130-134页 |
图表目录 | 第134-140页 |
图录 | 第134-137页 |
表录 | 第137-140页 |
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| 第140-142页 |
致谢 | 第14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