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.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电介质材料概述 | 第10-13页 |
1.1.1 电介质材料基本概念 | 第10页 |
1.1.2 电介质材料极化机理 | 第10-11页 |
1.1.3 电介质材料介电性能 | 第11-13页 |
1.2 聚偏氟乙烯 | 第13-15页 |
1.2.1 聚偏氟乙烯的结构 | 第13-14页 |
1.2.2 聚偏氟乙烯的介电性能 | 第14-15页 |
1.2.3 聚偏氟乙烯的应用 | 第15页 |
1.3 碳化硅晶须 | 第15-18页 |
1.3.1 碳化硅晶须的结构与组成 | 第15-16页 |
1.3.2 碳化硅晶须的有机改性方法 | 第16-17页 |
1.3.3 碳化硅晶须的应用 | 第17-18页 |
1.4 聚合物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| 第18-19页 |
1.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、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| 第19-22页 |
1.5.1 研究意义 | 第19-20页 |
1.5.2 主要内容 | 第20页 |
1.5.3 研究创新点 | 第20-22页 |
2.实验原料、仪器及测试方法 | 第22-26页 |
2.1 实验原料 | 第22页 |
2.2 实验仪器 | 第22-23页 |
2.3 结构表征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3.1 FTIR分析 | 第23页 |
2.3.2 XRD分析 | 第23页 |
2.3.3 SEM分析 | 第23页 |
2.3.4 热重分析 | 第23-24页 |
2.4 介电性能测试方法 | 第24-26页 |
2.4.1 室温介电性能测试 | 第24页 |
2.4.2 高温介电性能测试 | 第24页 |
2.4.3 低温介电性能测试 | 第24-26页 |
3.CTAB-SiC_w/PVDF复合薄膜及其介电性能 | 第26-36页 |
3.1 引言 | 第26页 |
3.2 实验部分 | 第26-27页 |
3.2.1 CTAB有机改性SiC_w的制备 | 第26页 |
3.2.2 CTAB-SiC_w/PVDF复合薄膜的制备 | 第26-27页 |
3.3 结果与讨论 | 第27-35页 |
3.3.1 改性效果评价 | 第27-28页 |
3.3.2 FTIR分析 | 第28-29页 |
3.3.3 XRD分析 | 第29-30页 |
3.3.4 SEM分析 | 第30页 |
3.3.5 室温CTAB-SiC_w/PVDF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 | 第30-32页 |
3.3.6 高温CTAB-SiC_w/PVDF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 | 第32-33页 |
3.3.7 低温CTAB-SiC_w/PVDF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 | 第33-34页 |
3.3.8 热稳定性能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4 本章小结 | 第35-36页 |
4.硅烷偶联剂改性SiC_w/PVDF复合薄膜及其介电性能 | 第36-48页 |
4.1 引言 | 第36-37页 |
4.2 实验部分 | 第37-38页 |
4.2.1 硅烷偶联剂改性SiC_w的制备 | 第37页 |
4.2.2 硅烷偶联剂改性SiC_w/PVDF复合薄膜的制备 | 第37-38页 |
4.3 结果与讨论 | 第38-46页 |
4.3.1 改性效果评价 | 第38-39页 |
4.3.2 FTIR分析 | 第39-40页 |
4.3.3 SEM分析 | 第40-41页 |
4.3.4 热重分析 | 第41-42页 |
4.3.5 室温有机改性SiC_w/PVDF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 | 第42-43页 |
4.3.6 高温有机改性SiC_w/PVDF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 | 第43-45页 |
4.3.7 低温有机改性SiC_w/PVDF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 | 第45-4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46-48页 |
5.BT/SiC_w/PVDF三元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介电性能 | 第48-58页 |
5.1 引言 | 第48-49页 |
5.2 实验部分 | 第49-50页 |
5.2.1 KH550改性BT粒子的制备 | 第49页 |
5.2.2 BT/SiC_w/PVDF三元复合薄膜的制备 | 第49-50页 |
5.3 结果与讨论 | 第50-57页 |
5.3.1 FTIR分析 | 第50-51页 |
5.3.2 XRD分析 | 第51页 |
5.3.3 SEM分析 | 第51-52页 |
5.3.4 室温BT/SiC_w/PVDF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 | 第52-53页 |
5.3.5 高温BT/SiC_w/PVDF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 | 第53-55页 |
5.3.6 低温BT/SiC_w/PVDF复合薄膜的介电性能 | 第55-57页 |
5.4 本章小结 | 第57-58页 |
6.结论与展望 | 第58-60页 |
6.1 结论 | 第58-59页 |
6.2 展望 | 第59-60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0-70页 |
附录 硕士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 | 第70-72页 |
致谢 | 第7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