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--化学论文--分析化学论文

新型材料在多环芳烃分析中的应用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1章 绪论第11-25页
    1.1 多环芳烃简介第11-15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多环芳烃(PAHs)的预处理方法第12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多环芳烃的分离及检测方法第14-15页
    1.2 固相萃取的萃取模式、操作步骤及其吸附材料第15-19页
        1.2.1 SPE萃取模式第15-16页
        1.2.2 SPE操作步骤第16-17页
        1.2.3 常用的SPE吸附材料第17-19页
    1.3 新型材料MOFs简介第19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MOFs的结构特点第19-20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MOFs的分类第20-21页
        1.3.3 MOFs的合成第21-22页
        1.3.4 MOFs材料的应用第22-23页
        1.3.5 蚀刻不锈钢第23页
    1.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第23-25页
第2章 实验材料性质和实验装置第25-28页
    2.1 实验材料性质第25-26页
    2.2 实验装置第26-28页
        2.2.1 柱管第26-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2 石英棉第27页
        2.2.3 吸附剂第27-28页
第3章 以Cu-异烟碱为吸附剂对多环芳烃的吸附实验研究第28-36页
    3.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第28-29页
        3.1.1 实验试剂第28页
        3.1.2 实验仪器设备第28-29页
    3.2 实验部分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标准溶液及水样的配制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色谱条件第29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铜(II)-异烟碱的合成第29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4 铜(II)-异烟碱的SEM表征第30页
        3.2.5 固相萃取过程第30页
    3.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0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流动相组成成分和流速对PAHs分离的影响第30-32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上样量的影响第32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水样pH的影响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吸附剂填料量的影响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3.5 分析特征量第34-35页
    3.4 本章小结第35-36页
第4章 以MIL-53(Al)为吸附剂对多环芳烃的吸附实验研究第36-44页
    4.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第36-37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实验试剂第36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36-37页
    4.2 实验部分第37-39页
        4.2.1 标准溶液及水样的配制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2 色谱条件第37页
        4.2.3 MIL-53(Al)的合成第37-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4 MIL-53(Al)的SEM表征第38页
        4.2.5 固相萃取过程第38-39页
    4.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3.1 洗脱剂的选择第39页
        4.3.2 上样体积的影响第39-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3 吸附剂填料量的影响第40页
        4.3.4 水样pH的影响第40-41页
        4.3.5 与C18柱的比较第41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6 洗脱剂体积的影响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3.7 分析特征量第42-43页
    4.4 本章小结第43-44页
第5章 以蚀刻不锈钢粉末为吸附剂对多环芳烃的吸附初步研究第44-51页
    5.1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第44-45页
        5.1.1 实验试剂第44页
        5.1.2 实验仪器与设备第44-45页
    5.2 实验部分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1 标准溶液及水样配制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2 色谱条件第45页
        5.2.3 蚀刻钢粉的合成第45-46页
        5.2.4 固相萃取过程第46页
    5.3 实验结果与分析第46-50页
        5.3.1 蚀刻时间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第46页
        5.3.2 不同pH下蚀刻不锈钢粉末的吸光度第46-48页
        5.3.3 吸附剂填料量的影响第48-4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4 上样量的影响第49页
        5.3.5 典型色谱图第49-50页
    5.4 本章小结第50-51页
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51-53页
    6.1 结论第51页
    6.2 展望第51-53页
参考文献第53-60页
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第60-61页
致谢第61页

论文共61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污泥混合菌种暗发酵与光发酵联合制氢
下一篇:人工关节用辐照交联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的结构与性能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