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1 绪论 | 第10-22页 |
1.1 电力系统节能降损的背景 | 第10-11页 |
1.2 国内外电网损耗现状 | 第11-16页 |
1.2.1 国内电网的电能损耗现状 | 第12-14页 |
1.2.2 国外电网的电能损耗现状 | 第14-15页 |
1.2.3 国内外电网损耗现状总结 | 第15-16页 |
1.3 中低压配电网降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| 第16-19页 |
1.3.1 中低压配电网损耗分析研究 | 第16-17页 |
1.3.2 中低压配电网的降损措施研究 | 第17-19页 |
1.3.3 中低压配电网降损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 | 第19页 |
1.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| 第19-22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19-20页 |
1.4.2 章节结构安排 | 第20-22页 |
2 中低压配电网技术损耗的影响因素及相应降损措施 | 第22-36页 |
2.1 配电网技术损耗的基本概念 | 第22-23页 |
2.2 中低压配电网主要设备的技术损耗 | 第23-24页 |
2.2.1 配电变压器的技术损耗 | 第23页 |
2.2.2 中压配电线路的技术损耗 | 第23-24页 |
2.2.3 低压配电线路的技术损耗 | 第24页 |
2.3 中低压配电网技术损耗的影响因素 | 第24-28页 |
2.3.1 损耗影响因素集合 | 第24-26页 |
2.3.2 中低压配电网技术损耗影响因素的影响规律 | 第26-28页 |
2.4 中低压配电网的降损技术措施 | 第28-34页 |
2.4.1 缩短低压线路长度 | 第29-30页 |
2.4.2 无功补偿 | 第30-31页 |
2.4.3 平衡三相负荷 | 第31-32页 |
2.4.4 合理配置变压器容量 | 第32页 |
2.4.5 采用节能变压器 | 第32-33页 |
2.4.6 采用大线径配电线路 | 第33-34页 |
2.5 小结 | 第34-36页 |
3 中低压配电网技术损耗的分析指标及其方法 | 第36-56页 |
3.1 序言 | 第36-37页 |
3.2 中低压配电网损耗分析的数据获取及处理 | 第37-40页 |
3.2.1 用于中低压配电网损耗分析的基本信息 | 第37-38页 |
3.2.2 数据填充 | 第38-39页 |
3.2.3 不良数据识别与调整 | 第39-40页 |
3.3 中低压配电网损耗分析的多场景生成 | 第40-44页 |
3.3.1 中低压配电网损耗分析的不确定性 | 第40-42页 |
3.3.2 多场景生成方法 | 第42-44页 |
3.4 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中低压配电网损耗分析方法 | 第44-51页 |
3.4.1 损耗分析的样本结构 | 第44-46页 |
3.4.2 损耗分析指标体系 | 第46-48页 |
3.4.3 灰色关联分析在损耗分析中的应用 | 第48-50页 |
3.4.4 中低压配电网损耗分析的主要流程 | 第50-51页 |
3.5 算例 | 第51-55页 |
3.6 小结 | 第55-56页 |
4 多降损措施组合的中低压配电网优化模型及方法 | 第56-72页 |
4.1 序言 | 第56-57页 |
4.2 降损改造备选方案的生成 | 第57-59页 |
4.2.1 降损改造项目 | 第57-58页 |
4.2.2 降损改造备选方案 | 第58-59页 |
4.3 降损优化决策模型 | 第59-64页 |
4.3.1 损耗电量的多目标效益评价 | 第59-61页 |
4.3.2 决策的目标函数 | 第61-63页 |
4.3.3 决策的约束条件 | 第63-64页 |
4.4 降损优化决策流程 | 第64-66页 |
4.5 算例 | 第66-71页 |
4.6 小结 | 第71-72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72-74页 |
5.1 本文总结 | 第72-73页 |
5.2 未来展望 | 第73-74页 |
致谢 | 第74-7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6-80页 |
附录 | 第80页 |
A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| 第80页 |
B.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| 第80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