城市肌理延续方法初探--以延安市为例
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页 |
目录 | 第6-9页 |
图片目录 | 第9-12页 |
表格目录 | 第12-13页 |
第一章 绪论 | 第13-21页 |
1.1 选题背景 | 第13页 |
1.2 研究的视角和核心问题 | 第13-15页 |
1.2.1 研究的视角 | 第13-14页 |
1.2.2 研究的核心问题 | 第14-15页 |
1.3 研究的目的及其理论意义 | 第15页 |
1.3.1 研究的目的 | 第15页 |
1.3.2 研究意义 | 第15页 |
1.4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| 第15-19页 |
1.4.1 国外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5-19页 |
1.4.2 国内相关理论研究 | 第19页 |
1.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| 第19-21页 |
1.5.1 研究方法 | 第19-20页 |
1.5.2 研究框架 | 第20-21页 |
第二章 城市肌理基础研究 | 第21-32页 |
2.1 概念的提出 | 第21-25页 |
2.1.1 肌理 | 第21-22页 |
2.1.2 城市肌理 | 第22-24页 |
2.1.3 相关概念的界定 | 第24-25页 |
2.2 城市肌理的特征和属性 | 第25-27页 |
2.2.1 城市肌理的特征 | 第25-26页 |
2.2.2 城市肌理的属性 | 第26-27页 |
2.3 城市肌理的分类 | 第27-31页 |
2.3.1 不同视角下的分类 | 第27页 |
2.3.2 从城市形态角度分类 | 第27页 |
2.3.3 从演变机制角度分类 | 第27-31页 |
2.4 小结 | 第31-32页 |
第三章 城市肌理延续的条件 | 第32-44页 |
3.1 自然条件——城市肌理延续之“源” | 第32-35页 |
3.1.1 地形地势 | 第32-33页 |
3.1.2 山水环境 | 第33-35页 |
3.2 人文条件——肌理延续之“脉” | 第35-41页 |
3.2.1 影响城市肌理延续的人文要素 | 第36-38页 |
3.2.2 城市肌理延续的演绎过程 | 第38-41页 |
3.3 过程表象——肌理延续之“象” | 第41-44页 |
3.3.1 时间上的连续性 | 第42页 |
3.3.2 空间上的整体性 | 第42页 |
3.3.3 功能结构的复合性 | 第42-43页 |
3.3.4 城市内涵的多样性 | 第43-44页 |
第四章 影响城市肌理延续的要素 | 第44-56页 |
4.1 功能要素 | 第44-49页 |
4.1.1 宏观功能肌理 | 第44-47页 |
4.1.2 中观功能肌理 | 第47页 |
4.1.3 微观功能肌理 | 第47-49页 |
4.2 空间要素 | 第49-53页 |
4.2.1 空间肌理的概念 | 第49页 |
4.2.2 空间肌理的组成元素 | 第49-52页 |
4.2.3 空间肌理的尺度层次 | 第52-53页 |
4.3 文脉要素 | 第53-55页 |
4.3.1 概念界定 | 第53-54页 |
4.3.2 深层意义 | 第54-55页 |
4.4 小结 | 第55-56页 |
第五章 城市肌理延续的方法 | 第56-72页 |
5.1 功能延续 | 第56-59页 |
5.1.1 传承——构建延续的功能分区 | 第56-58页 |
5.1.2 更新——实现时间与空间的有机叠加 | 第58-59页 |
5.1.3 拼贴——满足新与旧的相互融合 | 第59页 |
5.2 空间延续 | 第59-65页 |
5.2.1 “点”的确立 | 第60-61页 |
5.2.2 “线”的延续 | 第61-63页 |
5.2.3 “面”的细化 | 第63-65页 |
5.3 文脉延续 | 第65-71页 |
5.3.1 旧元素的保留 | 第65-67页 |
5.3.2 新元素的介入 | 第67-69页 |
5.3.3 新与旧的融合 | 第69-71页 |
5.4 小结 | 第71-72页 |
第六章 实证——延安城市肌理延续方法初探 | 第72-97页 |
6.1 延安城市肌理延续的条件 | 第72-81页 |
6.1.1 延安之“源” | 第72-75页 |
6.1.2 延安之“脉” | 第75-77页 |
6.1.3 延安之“象” | 第77-81页 |
6.2 影响延安城市肌理延续要素的特质 | 第81-86页 |
6.2.1 功能要素特质 | 第81-82页 |
6.2.2 空间要素特质 | 第82-85页 |
6.2.3 文脉要素特质 | 第85-86页 |
6.3 现状肌理存在问题 | 第86-89页 |
6.3.1 功能要素存在问题 | 第86-87页 |
6.3.2 空间要素存在问题 | 第87-89页 |
6.3.3 文脉要素存在问题 | 第89页 |
6.4 延安城市肌理延续的方法 | 第89-96页 |
6.4.1 功能延续 | 第89-90页 |
6.4.2 空间延续 | 第90-93页 |
6.4.3 文脉延续 | 第93-96页 |
6.5 小结 | 第96-97页 |
结语 | 第97-98页 |
参考文献 | 第98-101页 |
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| 第101-102页 |
致谢 | 第102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