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0-12页 |
ABSTRACT | 第12-13页 |
1 绪论 | 第14-23页 |
1.1 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4-15页 |
1.2 国内外研究综述 | 第15-19页 |
1.2.1 驱动力研究对象 | 第15页 |
1.2.2 驱动力研究的数据来源 | 第15-16页 |
1.2.3 驱动力的研究内容 | 第16-17页 |
1.2.4 驱动力的研究方法 | 第17-18页 |
1.2.5 驱动力研究难点 | 第18-19页 |
1.3 理论基础 | 第19-20页 |
1.3.1 可持续发展理论 | 第19页 |
1.3.2 系统学理论 | 第19-20页 |
1.3.3 人地协调理论 | 第20页 |
1.4 研究内容、方法和技术路线 | 第20-23页 |
1.4.1 研究内容 | 第20-21页 |
1.4.2 研究方法 | 第21-22页 |
1.4.3 主要技术路线 | 第22-23页 |
2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23-33页 |
2.1 自然环境概况 | 第23-25页 |
2.1.1 地理区位 | 第23-24页 |
2.1.2 地形地貌 | 第24页 |
2.1.3 气候条件 | 第24-25页 |
2.1.4 水文状况 | 第25页 |
2.2 社会经济概况 | 第25-26页 |
2.2.1 人口状况 | 第25-26页 |
2.2.2 经济发展状况 | 第26页 |
2.2.3 农业 | 第26页 |
2.2.4 工业 | 第26页 |
2.3 土地利用现状 | 第26-32页 |
2.4 数据来源及说明 | 第32-33页 |
2.4.1 数据来源 | 第32页 |
2.4.2 数据说明 | 第32-33页 |
3 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| 第33-47页 |
3.1 土地利用数量变化 | 第33-41页 |
3.1.1 土地利用数量的时序变化 | 第33-36页 |
3.1.2 土地利用数量的空间差异 | 第36-41页 |
3.2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 | 第41-46页 |
3.2.1 土地利用程度的时序变化 | 第42-43页 |
3.2.2 土地利用程度的空间变化 | 第43-46页 |
3.3 小结 | 第46-47页 |
4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 | 第47-65页 |
4.1 驱动力的识别 | 第47-53页 |
4.1.1 指标选取 | 第47-50页 |
4.1.2 驱动力定量识别 | 第50-53页 |
4.2 农用地变化驱动力 | 第53-55页 |
4.2.1 总人口对农用地变化的影响 | 第53-54页 |
4.2.2 第一产业比重对农用地变化的影响 | 第54-55页 |
4.3 建设用地变化驱动力 | 第55-59页 |
4.3.1 城镇化水平对建设用地变化的影响 | 第55-57页 |
4.3.2 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建设用地变化的影响 | 第57-58页 |
4.3.3 第二产业比重对建设用地变化的影响 | 第58-59页 |
4.4 未利用地变化驱动力 | 第59-60页 |
4.4.1 总人口对未利用地变化的影响 | 第59-60页 |
4.4.2 第一产业比重对未利用地变化的影响 | 第60页 |
4.5 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驱动力 | 第60-64页 |
4.5.1 总人口对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影响 | 第60-61页 |
4.5.2 第一产业比重对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影响 | 第61-62页 |
4.5.3 农业机械总动力对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影响 | 第62-63页 |
4.5.4 城镇化水平对土地利用程度变化的影响 | 第63-64页 |
4.6 小结 | 第64-65页 |
5 土地可持续利用建议 | 第65-69页 |
5.1 土地利用存在问题 | 第65-66页 |
5.1.1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,区域发展差异明显 | 第65页 |
5.1.2 建设用地扩张速度过快,内部结构不尽合理 | 第65-66页 |
5.1.3 人口增速快,人均资源量减少,资源供给后劲不足 | 第66页 |
5.2 土地可持续利用建议 | 第66-69页 |
5.2.1 控制人口规模,合理推进城镇化进程,提高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 | 第66页 |
5.2.2 优化产业结构,统筹安排各产业用地 | 第66-67页 |
5.2.3 加大农业技术输入,保障后备可用资源的持续供给 | 第67页 |
5.2.4 科学合理的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调整方案 | 第67-69页 |
6 结论与展望 | 第69-72页 |
6.1 结论 | 第69-70页 |
6.2 展望 | 第70-7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72-74页 |
致谢 | 第74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