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5-7页 |
ABSTRACT | 第7-9页 |
文献综述 | 第12-23页 |
第一章 鸡大肠杆菌病及锦珠草颗粒单味药的研究进展 | 第12-23页 |
1.1 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| 第12-17页 |
1.1.1 病原研究 | 第12-14页 |
1.1.2 致病机理 | 第14页 |
1.1.3 临床分型及病理变化 | 第14页 |
1.1.4 大肠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| 第14-15页 |
1.1.5 防治措施 | 第15-17页 |
1.2 实验性鸡大肠杆菌病模型制作的研究进展 | 第17-18页 |
1.2.1 试验动物的选择 | 第17页 |
1.2.2 大肠杆菌菌株的选择 | 第17页 |
1.2.3 大肠杆菌的感染途径 | 第17-18页 |
1.3 锦珠草颗粒单味药的研究进展 | 第18-22页 |
1.3.1 苦参、锦灯笼、紫珠叶和地锦草的化学成分 | 第18-19页 |
1.3.2 苦参、锦灯笼、紫珠叶和地锦草的主要药理作用 | 第19-22页 |
1.4 小结 | 第22-23页 |
试验研究 | 第23-53页 |
第二章 鸡大肠杆菌病模型制作试验 | 第23-28页 |
2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1.1 材料 | 第23页 |
2.1.2 方法 | 第23-24页 |
2.1.3 试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| 第24页 |
2.2 结果 | 第24-26页 |
2.2.1 鸡大肠杆菌感染模型的建立 | 第24-26页 |
2.3 讨论 | 第26-27页 |
2.4 小结 | 第27-28页 |
第三章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试验 | 第28-48页 |
3.1 材料与方法 | 第28-31页 |
3.1.1 材料 | 第28-29页 |
3.1.2 方法 | 第29-31页 |
3.1.3 试验数据的统计处理 | 第31页 |
3.2 结果 | 第31-44页 |
3.2.1 锦珠草颗粒的治疗预试验 | 第31页 |
3.2.2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发病情况的影响 | 第31页 |
3.2.3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鸡只采食量的影响 | 第31-32页 |
3.2.4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鸡只饮水量的影响 | 第32页 |
3.2.5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 | 第32-33页 |
3.2.6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鸡增重的影响 | 第33-34页 |
3.2.7 锦珠草颗粒对试验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| 第34页 |
3.2.8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鸡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| 第34-38页 |
3.2.9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鸡血清 TNF α和 IL 1β水平的影响 | 第38-39页 |
3.2.10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鸡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| 第39-44页 |
3.3 讨论 | 第44-46页 |
3.3.1 关于锦珠草颗粒治疗预试验 | 第44页 |
3.3.2 关于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 | 第44-45页 |
3.3.3 关于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机理 | 第45-46页 |
3.4 小结 | 第46-48页 |
3.4.1 锦珠草颗粒治疗预试验 | 第46页 |
3.4.2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效果 | 第46-47页 |
3.4.3 锦珠草颗粒对人工感染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机理 | 第47-48页 |
第四章 锦珠草颗粒对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治疗试验 | 第48-53页 |
4.1 材料与方法 | 第48-49页 |
4.1.1 材料 | 第48-49页 |
4.1.2 方法 | 第49页 |
4.2 结果 | 第49-52页 |
4.2.1 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结果 | 第49-51页 |
4.2.2 锦珠草颗粒的治疗效果 | 第51-52页 |
4.3 讨论 | 第52页 |
4.4 小结 | 第52-53页 |
结论 | 第53-5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54-60页 |
致谢 | 第60-61页 |
作者简介 | 第61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