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4-5页 |
Abstract | 第5-6页 |
第1章 绪论 | 第10-23页 |
1.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| 第10-11页 |
1.2 纳米碳点的研究进展 | 第11-19页 |
1.2.1 纳米碳点的制备 | 第11-16页 |
1.2.2 纳米碳点的功能化 | 第16-17页 |
1.2.3 纳米碳点的应用 | 第17-19页 |
1.3 液相等离子放电技术概述 | 第19-22页 |
1.3.1 液相等离子放电基本原理概述 | 第19-21页 |
1.3.2 液相等离子放电法制备碳纳米材料的研究进展 | 第21-22页 |
1.4 主要研究内容 | 第22-23页 |
第2章 实验材料及研究方法 | 第23-31页 |
2.1 实验材料及化学试剂 | 第23页 |
2.1.1 实验材料 | 第23页 |
2.1.2 实验试剂 | 第23页 |
2.2 实验设备及仪器 | 第23-25页 |
2.2.1 液相等离子放电装置 | 第23-24页 |
2.2.2 液相等离子放电电源 | 第24页 |
2.2.3 实验仪器 | 第24-25页 |
2.3 样品制备 | 第25-28页 |
2.3.1 液相等离子放电法制备纳米碳点 | 第25-26页 |
2.3.2 纳米碳点的酸处理 | 第26页 |
2.3.3 金属氧化物复合纳米碳点的制备 | 第26-28页 |
2.4 研究方法 | 第28-31页 |
2.4.1 红外光谱分析(FT-IR) | 第28页 |
2.4.2 拉曼光谱分析(Raman) | 第28页 |
2.4.3 X-射线衍射分析(XRD) | 第28-29页 |
2.4.4 X 射线光电子能谱(XPS) | 第29页 |
2.4.5 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分析(HRTEM) | 第29页 |
2.4.6 动态光散射粒径分析(DLS) | 第29页 |
2.4.7 紫外可见吸收及荧光光谱分析 | 第29-30页 |
2.4.8 热重分析(TG) | 第30页 |
2.4.9 荧光量子产率计算 | 第30-31页 |
第3章 纳米碳点的液相等离子放电法制备 | 第31-45页 |
3.1 液相等离子放电工艺条件 | 第31-32页 |
3.2 碳纳米材料的结构、形貌及荧光性质分析 | 第32-36页 |
3.2.1 微观结构分析 | 第32-34页 |
3.2.2 物相分析 | 第34-35页 |
3.2.3 微观形貌分析 | 第35页 |
3.2.4 碳纳米材料的荧光性质 | 第35-36页 |
3.3 电压及放电时间对纳米碳点结构及形貌的影响 | 第36-42页 |
3.3.1 电压对纳米碳点结构及形貌的影响 | 第36-39页 |
3.3.2 放电时间对纳米碳点结构及形貌的影响 | 第39-42页 |
3.4 液相等离子放电法制备纳米碳点机制 | 第42-43页 |
3.5 本章小结 | 第43-45页 |
第4章 纳米碳点的荧光性能 | 第45-57页 |
4.1 纳米碳点的吸收和光致发光特性 | 第45-47页 |
4.2 纳米碳点荧光性能影响因素 | 第47-54页 |
4.2.1 电压及放电时间对纳米碳点荧光性能的影响 | 第47-51页 |
4.2.2 碳点浓度、pH 值及溶剂种类对纳米碳点荧光性能的影响 | 第51-54页 |
4.3 纳米碳点荧光机理 | 第54-56页 |
4.4 本章小结 | 第56-57页 |
第5章 金属氧化物复合纳米碳点的制备及荧光性能 | 第57-68页 |
5.1 酸处理纳米碳点的结构形貌分析 | 第57-60页 |
5.1.1 微观结构分析 | 第57-59页 |
5.1.2 微观形貌分析 | 第59页 |
5.1.3 酸处理纳米碳点热稳定性 | 第59-60页 |
5.2 金属氧化物复合纳米碳点结构形貌分析 | 第60-64页 |
5.2.1 物相分析 | 第60-62页 |
5.2.2 红外光谱分析 | 第62-63页 |
5.2.3 微观形貌分析 | 第63-64页 |
5.2.4 复合材料热稳定性 | 第64页 |
5.3 金属氧化物复合对纳米碳点荧光性能的影响 | 第64-66页 |
5.4 金属氧化物复合纳米碳点的荧光增强机制 | 第66-67页 |
5.5 本章小结 | 第67-68页 |
结论 | 第68-69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9-75页 |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专利 | 第75-77页 |
致谢 | 第77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