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摘要 | 第4-6页 |
Abstract | 第6-8页 |
缩略语/符号说明 | 第11-12页 |
前言 | 第12-15页 |
研究现状、成果 | 第12-13页 |
研究目的、方法 | 第13-15页 |
对象与方法 | 第15-20页 |
1.1 研究对象 | 第15页 |
1.1.1 研究对象纳入标准 | 第15页 |
1.1.2 研究对象排除标准 | 第15页 |
1.2 试验方法 | 第15-19页 |
1.2.1 治疗方法 | 第15-16页 |
1.2.2 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方法 | 第16-18页 |
1.2.3 基线资料定义 | 第18-19页 |
1.3 统计方法 | 第19-20页 |
结果 | 第20-25页 |
2.1 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资料的比较 | 第20页 |
2.2 两组患者溶栓后NIHSS评分 | 第20页 |
2.3 两组患者治疗后90d Barthel指数比较 | 第20-22页 |
2.4 两组患者治疗后90d mRS比较 | 第22页 |
2.5 两组患者溶栓后血管再通率 | 第22-23页 |
2.6 两组患者溶栓后不良事件 | 第23页 |
2.7 两组患者溶栓术中rt-PA用量比较 | 第23页 |
2.8 两组患者溶栓术后血小板计数及凝血功能比较 | 第23-24页 |
2.9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WF的比较 | 第24-25页 |
讨论 | 第25-33页 |
3.1 机械碎栓联合动脉溶栓的优势分析 | 第27页 |
3.2 两种溶栓方法的风险分析 | 第27-29页 |
3.3 血管再通与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 | 第29-30页 |
3.4 两种治疗方法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 | 第30-31页 |
3.5 机械碎栓结合rt-PA动脉溶栓造成的血管内皮损伤较高 | 第31-33页 |
结论 | 第33-34页 |
参考文献 | 第34-38页 |
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| 第38-39页 |
附录 | 第39-48页 |
综述 | 第48-63页 |
综述参考文献 | 第59-63页 |
致谢 | 第63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