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3-5页 |
Abstract | 第5-7页 |
1. 前言 | 第11-19页 |
1.1 浮游动物休眠卵卵库的形成及其生态学意义 | 第11-12页 |
1.2 浮游动物休眠卵的种类与分布 | 第12-14页 |
1.3 卵库的潜在补充量与分布模式 | 第14-15页 |
1.4 休眠卵的胚胎发育 | 第15-16页 |
1.5 浮游动物休眠卵的原位萌发 | 第16-17页 |
1.6 研究目的、内容与意义 | 第17页 |
1.7 创新性 | 第17-19页 |
2 珠江口万山海域浮游动物休眠卵的潜在补充量及其影响因素 | 第19-38页 |
2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19-20页 |
2.2 材料与方法 | 第20-24页 |
2.2.1 位点布设与采样 | 第20-21页 |
2.2.2 样品采集与处理 | 第21-22页 |
2.2.3 实验仪器 | 第22页 |
2.2.4 实验方法 | 第22-24页 |
2.3 结果与分析 | 第24-33页 |
2.3.1 水环境特征和沉积物粒径 | 第24-25页 |
2.3.2 水体浮游动物组成 | 第25-27页 |
2.3.3 浮游动物休眠卵的潜在补充量 | 第27-30页 |
2.3.4 浮游动物萌发模式 | 第30-33页 |
2.3.5 浮游动物休眠卵潜在补充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| 第33页 |
2.4 讨论 | 第33-37页 |
2.4.1 浮游动物休眠卵水平分布差异成因分析 | 第33-34页 |
2.4.2 桡足类休眠卵潜在补充模式 | 第34-35页 |
2.4.3 原位萌发与浮游动物休眠卵实际补充量 | 第35-36页 |
2.4.4 浮游动物休眠卵卵库的生态学意义 | 第36-37页 |
2.5 小结 | 第37-38页 |
3 粤东海域浮游动物休眠卵对水体种群的潜在补充及其分布特征 | 第38-57页 |
3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38页 |
3.2 材料与方法 | 第38-41页 |
3.2.1 位点布设与采样 | 第38-40页 |
3.2.2 样品采集与处理 | 第40页 |
3.2.3 实验仪器 | 第40页 |
3.2.4 实验方法 | 第40-41页 |
3.3 结果 | 第41-53页 |
3.3.1 水环境特征和沉积物粒径 | 第41-44页 |
3.3.2 水体浮游动物组成 | 第44-45页 |
3.3.3 浮游动物休眠卵潜在补充 | 第45-53页 |
3.4 讨论 | 第53-55页 |
3.4.1 浮游动物休眠卵的水平分布 | 第53-54页 |
3.4.2 浮游动物休眠卵的垂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| 第54-55页 |
3.5 深澳湾和柘林湾休眠卵分布比较 | 第55页 |
3.6 小结 | 第55-57页 |
4 珠江口广州-珠海水域浮游动物休眠卵对水体的潜在补充及其萌发特征 | 第57-77页 |
4.1 研究区域概况 | 第57页 |
4.2 材料与方法 | 第57-59页 |
4.2.1 位点布设与采样 | 第57-58页 |
4.2.2 样品采集与处理 | 第58页 |
4.2.3 实验仪器 | 第58-59页 |
4.2.4 实验方法 | 第59页 |
4.3 结果 | 第59-72页 |
4.3.1 主要环境因子特征 | 第59-61页 |
4.3.2 浮游动物休眠卵潜在补充 | 第61-64页 |
4.3.3 休眠卵卵库组成结构 | 第64-66页 |
4.3.4 桡足类休眠卵胚胎发育及特征 | 第66-72页 |
4.4 讨论 | 第72-75页 |
4.4.1 表层沉积物休眠卵分布影响因素 | 第72-73页 |
4.4.2 桡足类休眠卵胚胎发育特征 | 第73-74页 |
4.4.3 桡足类休眠卵胚胎发育时间 | 第74-75页 |
4.5 小结 | 第75-77页 |
5 结论与展望 | 第77-81页 |
5.1 结论 | 第77-78页 |
5.2 展望 | 第78-81页 |
参考文献 | 第81-94页 |
读研期间科研情况 | 第94-95页 |
致谢 | 第95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