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 | 第1-4页 |
ABSTRACT | 第4-8页 |
1 绪论 | 第8-16页 |
·转换层结构的研究现状 | 第8-14页 |
·引言 | 第8页 |
·转换层的概念 | 第8页 |
·转换层的提出 | 第8-9页 |
·转换层的结构类型 | 第9-13页 |
·转换层设置高度 | 第13页 |
·转换层在高层建筑中的布置原则 | 第13-14页 |
·问题的提出 | 第14-16页 |
2 桁架转换层结构设计 | 第16-22页 |
·桁架转换层的形式 | 第16-17页 |
·转换层的设计原则 | 第17-19页 |
·转换层的一般设计原则 | 第17-18页 |
·带桁架转换层高层建筑的设计原则 | 第18-19页 |
·转换层上、下结构侧向刚度比的合理取值 | 第19-22页 |
·转换层上、下层剪切刚度比 | 第20-21页 |
·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等效侧向刚度比 | 第21-22页 |
3 桁架转换层的抗震性能分析 | 第22-29页 |
·计算模型的建立 | 第22-24页 |
·工程概况 | 第22-23页 |
·结构的有限元建模 | 第23-24页 |
·模态分析 | 第24-28页 |
·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 | 第24-25页 |
·结构自振周期 | 第25-26页 |
·结构振型参与系数 | 第26-28页 |
·结论 | 第28-29页 |
4 转换形式对整体结构的影响 | 第29-43页 |
·SAP2000 分析模型 | 第29-30页 |
·模型一:转换构件采用型钢混凝土梁 | 第29页 |
·模型二:转换构件采用钢桁架 | 第29-30页 |
·楼层刚度 | 第30-32页 |
·楼层刚度定义 | 第30页 |
·层抗剪刚度 | 第30-31页 |
·按楼层剪力和层间位移计算楼层刚度 | 第31-32页 |
·转换形式对结构侧向刚度的影响 | 第32页 |
·梁式转换层设计 | 第32-34页 |
·规范关于转换层楼板设计的有关规定 | 第32-33页 |
·梁式转换层的设计理论 | 第33-34页 |
·转换形式对结构周期和振型的影响 | 第34-38页 |
·转换形式对转换层附近构件位移和内力的影响 | 第38-42页 |
·转换形式对转换层附近构件位移的影响 | 第38-40页 |
·转换形式对转换层附近构件内力的影响 | 第40-42页 |
·结论 | 第42-43页 |
5 转换层的设置高度不同对结构整体的影响 | 第43-53页 |
·SAP2000 分析模型 | 第43页 |
·各模型等效侧向刚度比计算 | 第43-44页 |
·桁架转换层设置高度不同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 | 第44-47页 |
·对自振周期的影响 | 第44-45页 |
·对振型参与系数的影响 | 第45-47页 |
·桁架转换层设置高度不同对结构位移的影响 | 第47-51页 |
·桁架转换层设置高度不同对地震作用下结构总剪力的影响 | 第51-52页 |
·本章小结 | 第52-53页 |
6 不同形式的桁架转换层对结构受力性能影响 | 第53-63页 |
·空腹桁架转换结构 | 第53-54页 |
·空腹桁架转换结构的形式 | 第53-54页 |
·空腹桁架转换结构的设计原则 | 第54页 |
·SAP2000 分析模型 | 第54-55页 |
·不同桁架转换形式对结构位移的影响 | 第55-58页 |
·不同桁架转换形式对结构内力的影响 | 第58-62页 |
·小结 | 第62-63页 |
7 结论 | 第63-65页 |
·结论 | 第63-64页 |
·展望 | 第64-65页 |
致谢 | 第65-66页 |
参考文献 | 第66-68页 |
附录 | 第68页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