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--经济论文--财政、金融论文--金融、银行论文--中国金融、银行论文--信贷论文

匹配理论及其在中国银行信贷市场的应用

摘要第5-6页
ABSTRACT第6-7页
第一章 绪论第11-17页
    1.1 研究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1 理论背景第11-12页
        1.1.2 现实背景第12页
    1.2 研究目的第12-13页
    1.3 研究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1 理论意义第13-14页
        1.3.2 现实意义第14页
    1.4 研究内容第14-15页
    1.5 研究方法第15-16页
    1.6 创新点第16-17页
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7-22页
    2.1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-21页
        2.1.1 国外匹配理论综述第17-20页
        2.1.2 国内匹配理论综述第20-21页
    2.2 本章小结第21-22页
第三章 我国银行信贷市场研究第22-39页
    3.1 我国银行信贷市场制度变迁第22-23页
    3.2 我国银行信贷机制存在问题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1 信贷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不对称第23页
        3.2.2 制度管理过度第23-24页
        3.2.3 信贷流程繁杂耗时第24页
    3.3 我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的博弈策略第24-30页
        3.3.1 银行信贷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第24-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2 银行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3 银行信贷市场的道德风险第26页
        3.3.4 博弈行为和策略第26-30页
    3.4 我国银行信贷市场现状及危害第30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1 信贷集中第30-33页
        3.4.2 中小企业贷款难第33-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3 银行惜贷和流动性过剩第34页
        3.4.4 中小银行发展存在不足第34-35页
        3.4.5 不良贷款严重第35-37页
        3.4.6 信息不对称、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危害第37页
    3.5 本章小结第37-39页
第四章 匹配理论在我国信贷市场的运用第39-57页
    4.1 匹配理论在我国信贷市场运用原理第39-43页
        4.1.1 基本假设第39-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2 匹配理论的稳定性第42页
        4.1.3 匹配理论的替代性第42-43页
    4.2 我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的银行第43-44页
    4.3 我国银行信贷市场中的企业第44-45页
    4.4 我国银行信贷市场匹配过程第45-52页
        4.4.1 偏好排序第45-49页
        4.4.2 递延接受算法进行匹配第49-51页
        4.4.3 我国信贷市场匹配结果第51-52页
    4.5 实际数据验证结论第52-56页
        4.5.1 大型银行实际贷款分布情况第52-54页
        4.5.2 中小型银行实际贷款分布情况第54-56页
    4.6 本章小结第56-57页
第五章 运用匹配理论设计我国信贷市场机制构想第57-63页
    5.1 假设和描述第57-58页
    5.2 双方的偏好排序第58页
    5.3 信贷匹配体系进行匹配第58-59页
    5.4 设计机制的意义第59页
    5.5 其他改进建议第59-62页
        5.5.1 完善中国信贷市场相关法律法规第60页
        5.5.2 完善银行信贷机制第60-61页
        5.5.3 引入第三方机构第61-62页
    5.6 本章小结第62-63页
结论第63-65页
    一、总结第63页
    二、未来展望第63-65页
参考文献第65-70页
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0-71页
致谢第71-72页
附件第72页

论文共72页,点击 下载论文
上一篇:商业银行集团客户信贷风险管理研究--以S银行为例
下一篇: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寻租行为研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