扬州市城区流动摊贩管理现状及对策
摘要 | 第2-3页 |
Abstract | 第3页 |
1 绪论 | 第6-12页 |
1.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| 第6-8页 |
1.1.1 选题背景 | 第6-7页 |
1.1.2 研究意义 | 第7-8页 |
1.2 文献综述 | 第8-10页 |
1.2.1 国外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的研究现状 | 第8-9页 |
1.2.2 国内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的研究现状 | 第9-10页 |
1.3 研究方法及可能的创新之处 | 第10-12页 |
1.3.1 研究方法 | 第10-11页 |
1.3.2 创新性探索 | 第11-12页 |
2 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的相关概念及分析理论基础 | 第12-19页 |
2.1 相关概念界定 | 第12-14页 |
2.1.1 城市管理 | 第12-13页 |
2.1.2 流动摊贩 | 第13-14页 |
2.2 城市流动摊贩管理的理论基础 | 第14-19页 |
2.2.1 马斯洛需求理论 | 第14-15页 |
2.2.2 新公共服务理论 | 第15-17页 |
2.2.3 科塞的冲突理论 | 第17-18页 |
2.2.4 社会管理创新理论 | 第18-19页 |
3 国外流动摊贩管理的经验 | 第19-23页 |
3.1 新加坡的小贩中心管理模式 | 第19-20页 |
3.2 韩国的分区域流动摊贩管理模式 | 第20-21页 |
3.3 法国的依法管理和便民服务模式 | 第21页 |
3.4 美国的分类化和警察管理模式 | 第21-23页 |
4 扬州市流动摊贩管理现状 | 第23-28页 |
4.1 扬州市城市建设现状 | 第23-24页 |
4.1.1 扬州城区建设规划 | 第23页 |
4.1.2 扬州城市建设的重点 | 第23-24页 |
4.2 扬州市流动摊贩现状 | 第24页 |
4.3 扬州市流动摊贩管理现有政策 | 第24-27页 |
4.3.1 原则性规范 | 第25页 |
4.3.2 具体规范 | 第25-27页 |
4.4 扬州市对流动摊贩管理取得的成效 | 第27-28页 |
4.4.1 实行流动摊贩规范管理 | 第27页 |
4.4.2 创新“小八匠”进小区 | 第27页 |
4.4.3 对夜市排档实行统一管理 | 第27页 |
4.4.4 开设小贩中心实行集中管理 | 第27页 |
4.4.5 积极吸纳市民参与管理 | 第27-28页 |
5 扬州市流动摊贩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| 第28-36页 |
5.1 扬州市流动摊贩管理存在的问题 | 第28-31页 |
5.1.1 管理效果不太理想 | 第28-29页 |
5.1.2 管理过程社会认同度低 | 第29-30页 |
5.1.3 摊贩参与管理缺失 | 第30页 |
5.1.4 社会管理模式滞后 | 第30-31页 |
5.2 扬州市流动摊贩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| 第31-36页 |
5.2.1 流动摊贩生存的现实需要 | 第31-32页 |
5.2.2 城管部门执法目标与手段的不和谐 | 第32-33页 |
5.2.3 市民与摊贩公共意识淡薄 | 第33-34页 |
5.2.4 城市建设预留给摊贩的生存空间有限 | 第34-36页 |
6 提升扬州城市流动摊贩管理有效性的对策 | 第36-41页 |
6.1 社会管理创新,尝试多元治理模式 | 第36-37页 |
6.2 构建执法与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城管模式 | 第37页 |
6.3 提升城管执法队伍素质,改善执法软环境 | 第37-38页 |
6.3.1 加强对城市管理法律意识 | 第37-38页 |
6.3.2 强化对城管部门寻租行为的监管 | 第38页 |
6.3.3 提高城管执法素质 | 第38页 |
6.4 实行流动摊贩自治制度 | 第38-40页 |
6.4.1 建立流动摊贩自治组织 | 第39页 |
6.4.2 发挥其他社会组织的作用 | 第39-40页 |
6.5 加大宣传力度,造就市民与摊贩的公共意识 | 第40页 |
6.6 建立冲突预警和处理机制 | 第40-41页 |
结语 | 第41-42页 |
参考文献 | 第42-44页 |
致谢 | 第44-45页 |